从今天(9月1日)起,全国手机用户将实名登记,曾经不了了之、呼吁多年的我国手机实名制正式启动。
据悉,具体操作将分两个阶段:9月1日起对新增移动电话用户进行实名登记,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待相关法规出台后,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做好老用户鼓励补登、引导过渡工作。
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8亿,其中未实行实名登记的用户约有3.2亿,占比将近40%,“规模”相当庞大。面对开始实施的手机实名登记,大部分用户都认为这样能更好地远离“信骚扰”,但也有人担心:实名用户个人资料安全如何得以更好保护?短期内未登记的手机卡会不会被叫停?以后街摊报亭还能不能购买到手机卡?手机实名制带来的成本上升,又会不会由用户自己买单?针对种种问题,记者进行了了解。
●两年前北京开始试行实名制
事实上,北京移动在2008年夏天启动了手机实名制的试行,新申请移动业务的用户,必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购买手机卡。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实行实名制登记的后付费手机用户,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主要登记的是身份证的相关信息以及发票地址等,至于职业、家庭信息等更进一步的个人资料不在实名统计的范围之内。
“这一两年,在北京的自主和合作营业厅一直都坚持凭身份证登记办理手机业务,所以相对全国其他地方来说,北京的实名登记情况还是相对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内部人士告知。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北京在手机实名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大困难。SIM卡经销方的多种社会渠道售卖、实名用户资料准确度较差、“一户多号”、假证件、运营商用户资源恶性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凸显。
考虑到运营商在实名制推行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记者先后致电三家运营商的北京客服,得到的回复基本相同,“我们在等待实施细则和集团公司的文件”。近乎格式化的回答背后,不难看出运营商对待此事的慎重。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在工信部的细则最终公布前,理论上任何变化都是可能的,而且实名制还涉及运营商以后各自的营销策略,所以集团没有表态前,都是统一口径。”
●预防手机犯罪建立支付诚信
“不实名登记的手机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发送者往往使用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这类手机在办理入网登记时不需要用户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街边买个卡,垃圾短信、涉黄链接,打完就扔,来无影去无踪的,怎么查?”熟悉垃圾短信发送链的手机产业内部人士黄先生告知:“这些不用实名登记就能轻易买到的手机号码,一旦涉及手机犯罪,就相当于降低了犯罪成本。”
在他看来,推出实名制,要求用户在入网时明确登记身份证件,这种做法可以使信息发布者、接收者获得身份验证,有效划分信息内容权责,从而对短信诈骗操作产生抑制的效果。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谈及手机实名对记者表示,“是众望所归,也是势在必行”,但不会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应该逐步实施、逐步推进”。“短时间内对这60%的全部用户一步到位进行实名登记并不太现实。”曾剑秋认为,实名制的对象首先应该选取的是用手机上网的那一部分用户。
曾剑秋还谈到手机实名是具有法理依据的,“每个人都有通信自由,但这种自由应该建立在不产生恶意利益的前提下。手机实名是对社会整个通信体系的一种保障,手机应该是可管可控的。”
此外,实施手机实名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往建立在“无法追查手机机主来源”基础上的手机支付交易,无法让消费者放心安心。“当手机与各类附加业务特别是手机支付捆绑时,手机就不再是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作为切实的支付金融手段,所以手机机主信息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机实名缓解了移动支付的信用风险,”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潘辛平主任表示,“如果手机支付没有一系列安全保障,手机钱包是‘干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