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目前,在贵阳市的蔬菜种植户中,技术方面能够“自力更生”的“屈指可数”,人才市场上可供挑选的专业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像刘兴林这样面临着“招工难题”的种植大户并非个例。
“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涉农工作的,大概只占三分之一。”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内培养农专业人才的重点高校,该校农学院植保系副教授龙友华说,“本来农专业的人才就‘紧俏’,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很多都进了大公司。这样一来,农村企业自然很难招到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了。”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其实,有米无妇也难炊。记者了解到,贵阳市的蔬菜产业引来了“商机”,但由于本土人才“难觅”,不少外地农产品经销商来贵阳做生意,都选择了自带技术人员。
莫让人才成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
据测算,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长42%,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数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同时,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虽然各地都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但由于有文化基础的20岁至40岁青壮年多向城市流动,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培训效果不佳。而作为重要人才补充的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通道”也尚未“畅通”,导致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盼望“跳出农门”,究其个中原因,既有家庭、个人观念的因素,也有学校培养和社会鼓励机制方面的影响。
“农学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但现在的人事制度是‘逢进必考’,考试内容与农学的相关性并不大,这样就把相当一部分毕业后想从事本行的农科学生‘拒之门外’了。”贵阳市农委副主任潘剑说。
大学生走出校门,尚是“半成品”,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砺”。但在采访中,很多招工单位都感叹,本科生感觉自己是“天之骄子”,不愿进企业、不愿“下乡”;学历不高的农技学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也能吃苦,可是贵州省各中专学校或职业技术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的并不多。
“我们正在计划,通过政府的农业科技项目,在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的产业化服务。”龙友华说,“这也是高校、科研单位日后技术扶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
有专家建议,要补齐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短板”,满足转型时期农民迫切的人才需求,全力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更是解决好当地中等专业技术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重要途径。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