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揭开“吃费手机”的利益链 背后有四大利益主体
2010-06-02 16:23:5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吃费手机”顽疾因何屡禁不绝

    北京市消协法律顾问、电信消费专家邱宝昌认为,“吃费手机”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已蔓延至全国各地。这一问题涉及质检部门、工信部门,除了手机制造外,还有手机入网、软件设置等环节。“吃费手机”现象十分恶劣,暴露出我国通信消费服务监管方面的不足。

    “吃费手机”是新生事物,现有法律存在处理盲区。哈尔滨市工商局法制处副处长王伟民等人表示,隐瞒真相,不告知消费者,已涉嫌商业欺诈。对于在手机里恶意设置自动发送程序,则涉嫌盗窃犯罪。但现有法律认定盗窃和欺诈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而“吃费手机”涉及方案设计、手机制造、增值服务、运营商多个环节,没有自然人直接参与。

    同时,有关部门对手机制造的应用软件缺乏明确规定,相关监督也比较弱。而“吃费手机”正是利用了这个空当,在手机中强制植入软件程序,并通过费用代收划拨的方式获取钱财。

    专家普遍认为,“吃费手机”等通信资费各类欺骗之所以频频出现,根源在于行业垄断,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通信行业实行的增值服务费代收模式。哈尔滨市消费者维权律师团成员刘剑锋等人表示,“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为不法之徒炮制各类资费陷阱提供了温床。”

    “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吃费手机’现象可能更加普遍,急需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治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说。相关专家认为,从短期措施看,应首先从制造厂商入手,加强手机植入软件的监督规范。同时开展专项行动,质检、工信、工商等部门联动,坚决打击“吃费手机”从制造到流动的整个链条。从长期看,治理“吃费手机”等通信资费乱象,必须立足行业改革和行业监管制度建设,切实尊重消费者权益。

来源: 新华网    编辑:张春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打击假冒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将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实行“一费制”。>> 详细
点击排行
  香港宣布申办2023年亚运会 预算60亿港元
官场现形记:细数2010年落马贪官七宗“最”(组图)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