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分发导流——衡量移动入口的另一把标尺

2013-07-22 14:10:43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自从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移动时代以来,关于入口的探讨和争论就从来没有断过,对入口的争夺更是可用惨烈来形容。在桌面互联网领域,格局基本已定,而在全新的移动世界里,没有人再想这一巨大的蛋糕继续让百度独享。

移动互联网有竞争是好的,但是在入口的争夺上笔者却仍旧看好百度。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依然火爆的微博微信才是趋势。然而很多人没弄清楚产品火爆和成为入口之间,划的并不是等号。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产品本质的模型。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其模型是球体状的,系统本质上都是“封闭”的,内容、应用、人都只是在封闭的系统内运动。而百度移动搜索的模型是“漏斗型”的,一方面平台聚合全网最全面的内容、应用和人,通过漏斗的过滤不仅可以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扩撒给最精准、最广泛的人群,由此内容、应用和人之间良性循环,让漏斗中部的对接点(也即移动搜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出现“黑洞效应”。

事实上,要满足入口的条件,除了用户数量之外,最本质的还有两点:一是在用户层面要拥有刚需属性,让移动网民每天都离不开,就像“柴米油盐”一样;另外一方面在客户层面(包括站长、开发者、广告主)等要有精准全面的导流、分发和覆盖能力。由此对比一下微博和微信,入口成色几何就不言自明。而这也是为何从开心网到人人网再到微博,都火爆过用户数也不少,却始终没能成为入口,反而高峰后就开始没落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模型论”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不妨看看百度移动搜索在流量导流和应用分发方面实际发生的例子。近日笔者获得了一组数据,好大夫在线Native App的安装量是450万,DAU有5万,创造的PV请求大概在十万级别。然而通过整个移动端请求的PV却高达450万,其中来自百度移动搜索的占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数百万VS 数十万,换句话说,来自百度移动的PV是稳定且重要的。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笔者并没有以偏概全。此前无论是文青聚集地豆瓣网,还是和好大夫类似的寻医问药网,都体会过百度移动搜索的巨大导流能力。有个小道消息曾在业界广泛流传,豆瓣曾经发生过手机站一天流量暴增15倍的情况,彼时豆瓣工程师一度误认为是受到了攻击,网站也一度崩溃。相比于理论模型,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生动体现了百度移动搜索明显的入口特征。

此前,百度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应用商店中数量占比不足0.1%,但是下载量却靠前的1000个App,占据了总下载次数的一半以上。这种“马太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大部分开发者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应用的结果都只能是——“长在深闺无人问”。面对这一情况,百度利用其先天的平台优势,通过百度手机助手进行“精准推荐”,天然地把用户的需求和开发者的应用有效对接起来,缓解大多数app开发者遇到的分发困境。同时,百度移动搜索率先提出Light APP的概念,即用体验由于Web APP且轻于 Native APP的一种全新应用模式,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通过移动搜索而获取的需求和服务。

近日,百度已悄然着手实践。笔者发现百度移动搜索最近不断推出聚合类搜索,“即搜即用”的方式使得Web App已经具备了Native App般的使用体验。不出意外,这应该百度是朝Light APP发展的全新模式的探索。无论是人物聚合搜索,还是视频类的聚合搜索,都真正实现“搜索即服务”的体验升级,同时也为调用第三方开发者应用,为开发者导流拓宽了新的渠道。

移动入口是黄金要地,人人都想占领。但是在出发前应该估量一下产品爆发的能量和持久性——是否能够持续吸引用户青睐?用户规模将有多大,千万还是过亿?产品对产业链生态圈的辐射能力有多大,是否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达成完整的生态循环。如果所有答案都是“Yes”的话,那么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已经不远了。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