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南川板凳龙舞繁衍传承138年 渐从田间走入校园

2014-11-06 09:40:51 来源:重庆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从农家院坝到各地舞台

板凳龙舞历经蜕变

板凳龙的制作并不复杂,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用竹篾片、稻草、青草、彩纸等制作成龙形置于板凳上,画上龙的图案便成了道具。

一条板凳四只脚,耍起来却奥妙无穷。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多人玩时,每人各举一凳。前一人是龙头,后一人是龙尾,其余为龙身。舞着龙头的老乡向前跑去,后面的“龙身”则追逐着,时而“长途跋涉”,时而“腾云驾雾”,如长龙横空出世,场面壮观。

板凳龙的制作也凸显了时代感。当日,记者在石溪乡政府看到了数个不一样的板凳龙:用稻草制成的板凳龙,金黄色的秸秆似乎在述说历史;泡沫填充的板凳龙,外面涂上了鲜艳的颜色,似乎在展示人们喜获丰收的心情;而用塑料板制成的小龙,则适合学生们挥舞,体现了参与者身份的变化。

除了材质、动作外,要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板凳龙的表演场地——它已从原来的农村院坝搬到了各地的舞台,无论走到哪儿,都打上了南川石溪的标签。单是精品节目《龙儿·月米酒》,就参加了市级表演5次,涪陵片区表演1次,南川区表演8次。2008年,在江苏省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中,板凳龙舞获得了银穗奖。

走进校园

向“影存实亡”说“不”

然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舞也面临着存亡危机。

记者在板凳龙舞的传承人名录里发现,十几位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也40岁,后继乏人。对于这一点,陈立全深有体会,他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出去打工了,村里见不到几个年轻人,即使有,大家也更喜欢一些新奇的、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因此会跳、想跳的人渐渐少了,甚至驻足观看的人也比过去少了很多。

这让乡里感到,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乡里立即动员起来,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建立了传承人谱系档案,确定了南茶、卫星、石庄三个自然村作为板凳龙舞原生态保护区,并于2008年申报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打响品牌的角度,该乡抽出40人组建了2支专业的板凳龙表演队伍,并请专业老师定期开展培训;2004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投资30余万元,请专家、老师将板凳龙的表演技法、鼓、曲、谱融为一体,编排成了2套精品节目——《凳龙闹丰年》、《龙儿·月米酒》。

此外,在打基础方面,传承人和石溪乡中心校的体育老师们一起,将板凳龙舞与广播体操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参与到这项民间艺术中去,培养兴趣,进而发现好苗子,培养接班人。

“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手里失传!”陈立全说,板凳龙舞已经历了138年的演变历程,尽管舞台变了、道路变了、表演方式变了,但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精神实质没有变。因此,他们将竭尽所能,让板凳龙舞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本报首席记者颜安

编辑:张少虎 标签: 龙舞 板凳龙 传承人 田间 传承文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盘点13座惊险奇美的悬索桥

厦门大学芙蓉隧道 最美浪漫时光

网曝西南民族大学查寝“战利品”铺满校园

英国设计师制作真人大小“皇家卫兵”蛋糕

精彩热图

卡纳瓦罗出任恒大执行主教练

90后女生打两份工 支持农民丈夫自费拍电影

聊城被扎女童今出院

全球唯一大熊猫三胞胎迎来百日首次公开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