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课间练习板凳龙舞。通讯员 陈姗 摄
11月4日上午10点,南川区石溪乡中心校课间操时间,操场上,只见不同年级的同学两人一组,欢快地舞着板凳龙。“别看他们年纪小,已经是板凳龙舞新一代传承人了。”石溪乡中心校体育老师夏传红告诉记者。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南川的一张文化“名片”,板凳龙舞历经138年的传承,渐渐从田间地头进入校园,它能在这里找到新的生命吗?
祈丰年,庆丰收
板凳龙舞出农民心声
板凳龙舞起于清朝年间1876年,繁衍于石溪乡南涪、大兴村(两个村于2005年合并为南茶村),至今已有138年的演变历史。
关于板凳龙舞,当地自然有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溪遇上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便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石溪乡文化中心主任、板凳龙舞传承人陈立全则告诉记者,从他爷爷那一辈人听来的故事是:1876年秋,风调雨顺,丰收在即,村里的人们在院坝里聊天聊得开心,一时兴起,便拿起板凳舞了起来,边舞边唱,或单脚跳、或变换手上的动作,有的嘴里还打着节拍,这便是板凳龙舞的雏形。
久而久之,耍板凳便耍出了花样,南涪村小学教师张进贤,从艺术上对板凳龙舞作了一些指导,并产生了在板凳上扎上龙的联想。他当即找到大兴村民间艺人刘朝祥商量此事,结果两人不谋而合,于是在1957年,玩耍的板凳上就有了龙头、龙尾。后来,人们觉得要扎上龙身更显神韵,于是,一条完整而神气的龙便立在了板凳上,板凳龙舞由此得名。
就这样,板凳龙舞开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去,村里没有什么庆典活动,每年传统佳节人们就盼望着热闹一回,板凳龙舞、舞狮、放烟火架便成为当地的主要活动,因此板凳龙舞的群众基础打得很好,基本上村里的人都会几个动作。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民间老艺人将板凳龙舞进行了动作上的编排,配上声乐,形成了精品节目,板凳龙舞变得越来越好看,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