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文字直播
滚动新闻

访谈实录

2009-03-04 21:32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引人关注的全国两会于2009年3月3日在京拉开帷幕,本网特别推出“2009全国两会系列访谈”,邀请高端人物、热点代表委员等做客中国日报网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3月4日下午5点,本网特邀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社保体系建设,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直击“两会”热点,对话风云人物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付敬,现在直播的是中国日报网和新浪网联合直播的访谈。今天走进直播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今天访谈的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社保制度,下面请郑先生做一个开场白。

【郑功成】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在中国日报网跟大家进行交流。大家知道今年的“两会”,我这两天已经感受到了公众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度。就我去年参加“两会”的经验来看,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社会保障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也进入了关键的时期。所以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利用中国日报网的平台,和关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关心中国经济危机形势的网络朋友进行交流。

【主持人】郑教授,您已经是两届人大常委,您也是社会保障问题的专家。在今年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拉动内需的战略,在拉动内需的战略背景下,社保制度有什么样的必要性?

【郑功成】大家都知道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很大,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冲击也很大。它也使我们反思,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外贸的依存度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高到75%以上,现在起码也是50%到60%以上。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经济非常容易受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不景气,实际上已经是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了。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必然依靠内需来拉动。中国13亿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自己都没有用好它,依靠国外的市场,应该说这个经济模式是不合适的。所以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就是一定要实现经济发展更多的转型,由过多的依赖外贸转向依赖内需,由内需拉动经济,才是健康的和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大家知道,内需的拉动一定要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那是最终消费,这才是拉动内需,或者说是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但是居民的消费,从去年以来并没有那么旺盛。居民消费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收入水平很高,有消费能力,另外没有后顾之忧,有安全感,今年的消费不会为未来的各种风险担忧。在我们国家恰恰相反,大家生活在不断提升,但是后顾之忧有很多,没有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收入在增长,消费也未必能起来。所以现在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恰恰是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老百姓才能很好的消费,而不是把自己的钱放在银行里。

百姓消费,首先又刺激了生产,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也改善了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应对危机的必须的手段,是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必须的手段。

【主持人】有专家提出,拉动内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拉动内需。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郑功成】那当然了。社会保障它跟一般的社会政策不一样,比如说政策社会救助金发给受助者,上午发他下午就消费了,是直接促进消费。消费就要创造增长,生产发展了,就业也拉动了。所以社会保障在目前这个阶段,实际上它是刺激生产,不要把它简单的理解成促进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它扮演着起点的角色。

【主持人】在我们国家采取的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这种改革应该是前无古人的,没有模式可以遵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将来是什么样的蓝图?与我们配套的市场体制改革是怎么配套的?在您的眼里,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蓝图?

【郑功成】我想社会保障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制度安排或者政策,它一定是有相关的政策配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其中,我觉得有两个跟它有密切关联的,一个是劳动就业。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有时会变成无本之木。尤其是社会保障里的社会保险是主要的,它是建立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你就业了,才能参加社会保险,不就业就没办法参加社会保险。所以我们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尽可能的实现充分就业,并且有规范的劳动关系,就是提高就业质量。这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的基本的条件,这个工作是要下真功夫的。

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同时,城市里的失业工人也在上升。像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到现在这个时间,起码有40%到50%的签约率,现在好像只有20%多。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它对社会保障不太有利。所以我们在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时候,尽可能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是利害关系。当然反过来社会保障也能够促进就业,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健全,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的空间就很大,大家就不会挤着去报考公务员。如果其他岗位上都有社会保障,选择就业的空间就会非常大。不会形成这么一种现象,600万的大学生好像很多一样。我经常讲我们的大学生不多,因为整个劳动队伍中间,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是5%左右,这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

【主持人】就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来讲,刚才谈到金融危机引起的农民工失业的状况。据我所知,目前官方对农民工失业人数的统计不尽相同,您个人更相信哪一种数据?

【郑功成】应该说官方的统计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可以理解为失业状态的农民工是2000多万,我估计数字应该比这个高。因为有的农民工已经失去工作岗位,但还没有返乡,应该2000万不止,我估计在3000万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之大的。

【主持人】按正常年景,这个时候,农民工应该大多数找到工作了,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大概给我们描述一下。

【郑功成】目前返乡的农民工我还没有得到最新的数据,因为春节返乡的农民工还在居住地,我估计也有2000万左右。我个人谈到,像东莞我了解的信息是有很多厂子都已经停下来了,但是农民工还在那里找活干。所以还是刚才的数字,可能有2000到3000万的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

【主持人】您很早就参与到我们国家社保制度的设计过程当中,您对我们国家社保制度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专家之一,能不能描绘一下,目前我们国家社保制度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郑功成】应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它是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当然在国际上来讲,也是符合一般规律的。但是总体上讲,目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制度残缺,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状态。制度残缺就说明很多人还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还有些应该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说农民,这样农民就不可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只能靠自己、靠子女来保证。这是一种制度的缺失。

其次,即便有制度,但是覆盖面不广。比如说城市里的职工有劳动保险,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有。

第三,即使是现行的制度安排,里边还有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处在制度残缺的状态。里边的关键问题,我们对社会保障重视的程度,我认为还不太够。法制的建设比较滞后,再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乃至于收入分配制度失衡。所以目前处于非常复杂和关键的时期。

我讲非常复杂,是牵扯的因素很多。但又必须尽快的健全起来,走向稳定和持续的发展阶段。最近几年,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到快车道。它也几个标志,一个标志是政府的投入在加大,公共财政在加大。其次,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状况从2006年有所改观,有几个指标。过去农村的“五保户”是靠农民供养的,从2006年开始是财政养,农村的“五保户”也能吃上国家的福利。

2006年以后合作医疗的进展非常大,现在已经覆盖到90%以上的农村居民,这是解决疾病的后顾之忧。2007年又恢复了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它成为了农村的一种福利。2007年中央政府宣布,要在农村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以2006年以来进入了快车道。应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我们的社保制度建设进入了关键的时期,可能也碰到了很多瓶颈。您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郑功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方面是很多困难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比如说城乡差距,是多年来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抹平。这样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保障制度不可能是一样的。第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上海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肯定跟青海、西藏是不一样的,这实际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是客观方面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就制度建设来讲,面临的挑战或者现在面临的一些重大的问题,首先是社会保障的责任负担的机制还没有明晰。我讲的意思是,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民间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企业承担什么责任?市场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不是很清晰,不清晰就会牵制,这样不利于建设公平的社保制度。

【主持人】刚才谈到社保制度建设中的进展、挑战和面临的问题,您对明天温总理的报告有什么期待?特别是对于社保制度的安排,您有什么期待?

【郑功成】我想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保障一定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根据我们国家当前的形势,以及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以及城乡居民的呼声做出的一个综合判断。所以我想在明天的报告中,应该说社会保障是总理非常关注的,也是“两会”的代表委员非常关注的。这种关注的程度,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落实。

从最近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的一些措施和发出的信号来看。一个可能要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就意味着财政性的公共投入会加大,我估计在2009年的预算中,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然后要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2009年最重要的《社会保险法》有可能通过。根据立法机关的计划,在今年10月份有可能首次审议《社会救助法》。这是任何国家中两部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法律,一部今年有可能通过,一部今年要审议。所以我们可以期待,今年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定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年份,甚至是标志性的年份。

【主持人】您怎么解读前几天胡锦涛主席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提出的,我们要大幅度的提高社保的支出,这几个字您怎么解读?

【郑功成】它主要是公共支出,我们要有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里面来。比如说财政预算,投入到社会保障里面的比重会上升。包括投资,像4万亿投资里面,已经在中央政府的计划里,有很大的份额会投入到社会保障里。有相当一块是提高低收入的补贴,强化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会有投入。

这样一句话,就给我们了一个信号,社会保障制度将来会成为人民生活可靠的安全网。这样一个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可能进一步的解除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增加安全预期。大家要有消费信心,对未来要有信心。

【主持人】但是我现在听到一些反对声音,有些专家在讲,我们的社保制度将来是不是可以持续,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有这么多的人口,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大的覆盖面,将来是否可以持续?

【郑功成】这样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可能是乐观派,忧虑可以理解。我们已经不是说要不要这个制度,而是必须要有这个制度,社会才能和谐,经济才能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制度。这个观点在我这里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我们必须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国家才能继续的改革和保持它的持续发展。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了共识。

其次,我们考虑它是不是可持续的。我们国家是不是可持续的呢?世界各国在谈到社会保障制度是不是可持续的时候,主要是看养老保险。因为其他的制度,如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是当年达到收支平衡的,没有听说造成财政的很大的负担。所以继续的、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在发达国家确实出现过有时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情况。但我对我们国家的制度安排比较乐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制度设计里面,已经制定了两个预防性的措施。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个人帐户等于我个人已经为自己的养老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当然就减轻了社会统筹基金的压力。这在所有西方国家是没有的,英国没有,德国没有,美国也没有。个人帐户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基金支出激增的压力,我相信以后会见效的。

另外,我们2000年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就是应对养老金支付高峰的战略储备基金,现在资产有5000多亿。通过我们的研究,如果循序渐进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30年内我们不会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也就是说 30年后,老龄化顶峰时期,有可能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我们也计算过,如果说这5000亿的储备基金,再过30年变成4万亿到5万亿,所以那个基金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来弥补到时候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负担的。我们有一个个人帐户,有一个战略储备基金。所以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要太悲观。

【主持人】虽然说我们在初始的发展阶段,但做了很多准备。

【郑功成】我觉得这两个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制度之初就做了这样的财务准备,应该说未来的危机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的。

【主持人】在体系演进的过程当中,您非常注重借鉴国际经验,曾经说过要远学德国,近学日本,为什么有这样的考虑呢?

【郑功成】国际经验凡是有益的我们国家都要吸收。为什么我说要远学德国,近学日本呢?是因为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过,他是1883创建社会保险制度,到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这个制度维系了德国的强盛。所以我说对社会保障制度最有发言权的是德国,它走的比较平稳,它走的不是北欧国家的制度,所以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为什么要学习日本呢?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和这个国家的国情。日本跟我们国家的文化相近,文化的源流相同。日本国民应该说跟我们国家有更多的相通性,包括家庭观念、家庭保障、社会的结构。所以,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相当健全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我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制度的发展规律,一个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所以德国和日本成为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两个国家。但并不排除其他国家的经验,美国、智利、新加坡的经验我们都应该学习。

现在很难说哪一个国家一种单独的模式,现在不是这样的,过去都是德国的模式。英国本身也在改革,也吸收了德国,甚至智利的模式。德国的模式也有所改进。我们国家走的是复合型的社会保障道路,这里面包含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经验。

【主持人】按我的理解,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保制度,势必要在个人税收政策上面,特别是目前要达到某一个阶段,从无到有,在税收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提高税收。但目前国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可能需要一些减税的政策,这两个是不是矛盾呢?

【郑功成】这跟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有关。我们采取的是社会保障费制,税收是全体公民所共有,我们社会保险是选择性的,缴费跟你享有的待遇权也是相挂钩的。所以我们是费,没有税。但是有两点,一点我们要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健全制度,财政支出一定会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这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所占的比重占到财政支出的12%左右,这在世界上是偏低的。

【主持人】世界平均水平怎样?

【郑功成】起码平均20%以上。

【主持人】德国、日本呢?

【郑功成】起码30%几以上,像北欧国家是50%左右。即使美国也有30%以上的财政。我到香港去,香港过去有11个局,现在有12个局,有两个局用的财政资金最多,卫生福利局和教育统筹局,它们用到香港财政支出的50%以上。我们现在国家投入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的资金是太低了,所以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到社会保障里面。所以,这里我不认为说社会保障的水平提高了,税收就加重了。税收不加重,财政结构要调整,就是要向民生倾向,这是我们财政改革的方向。

【主持人】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呢?

【郑功成】我曾经说过保证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自始至终核心的使命。政府掌握的是公共资源,理所当然是为民众谋取利益。国家的财力就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反馈于民,一个是公共设施,一个是公共服务。另外就是福利制度,它出钱让老百姓受益。所以财政负有天经地义的责任。

另外你谈到的税和社会保险的缴费。我们国家社会保险缴费在全世界来说是最高的,如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或者雇主要缴相当于工资总额20%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要交8%,光一个养老保险缴费就相当于工资额的28%,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费用应该下降,而不是上升。费率下降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实现全国统筹。只有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了,负担才会下降。养老金制度隐含着下一代分担上一代养老保险的潜规则,所以我们就必须扩大覆盖面,必须上升到全国统筹的层面。这样费率就有下降的空间。

从全国的基金收支来看,是收大于支的,有很多地方是收不抵支的,只要统一,我们就有费率下降的空间,只要不统一,费率搞不好还要上升。为什么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是要减轻劳资的负担,也可以促使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不会因为流动丧失劳动者的权益。有一些问题,通过制度的改进是可以缓解的。

【主持人】目前这种养老金帐户跨地区转移是个障碍吗?

【郑功成】这只是个技术问题,我不太看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制度上升到全国统筹,转移只是一个程序,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转移。因为制度是全国的,你在广东工作,还是在北京工作,全国一联网就可以沟通了。现在为什么大家把转移看得很重,是因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全国统一的,广东是广东的,北京是北京的,深圳是深圳的。这样就非常困难,如果要想转移不解决全国统筹,转移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跟地方利益相关。

【主持人】您所说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里面,哪些是我们目前最应该解决的?

【郑功成】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应该有一个健全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解决老百姓的各种生活后顾之忧,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现在这个时期,要一蹴而就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两年我一直说我们要构建两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体系。三个制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制度是继续深化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型社会救助,这是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这个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就能免除所有人由于生活困难陷入生活艰难的境地。第二就是免除所有人对疾病的恐惧,现在城乡居民中,不要说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对疾病也很恐惧,必须为此建立覆盖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同时,还要通过有序组合的多元制度的建立,免除人们的老年后顾之忧。应该从制度的层面让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指望。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劳动者身上,使得他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有所缓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在三大基本保障制度上下功夫。

前面谈到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接下来是怎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就构成了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

【主持人】目前高层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在什么时候可以建设起来?

【郑功成】我们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目标是越来越清晰了。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应该说就是个目标,所有的人都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际上就是要全民覆盖了。首先是要弥补制度的缺失,要使社会保障变成是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我讲的是有差别的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如要让农民也有养老金,但是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历史差距和分割,现在不可能实现城乡之间的养老金是一样的待遇,所以要先弥补制度的缺失,然后逐渐的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路径。

我觉得时间表也逐渐浮现出来的,我不能说中国政府的时间表是怎样的。但我可以告诉你几个指标。中央最近医改方案里提到,未来的三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覆盖到90%以上的居民身上。也就是说,有可能指望在2011年或者2012年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医疗保障。病有所医的制度就普惠到了全民身上。

第二个时间表就是养老保险,最重要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国务院也给出了时间表,就是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这个制度统一了,非农行业中绝大多数劳动者就获得了养老保障。在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条例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重要的是,中央已经在研究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中央主管部门也制定了适应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我个人认为在这一届政府里,至少能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的层面上能给所有劳动者一个交待,您将来能够从哪个制度获得保障。现在一些城乡老年人不能依靠养老保险解决问题,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城乡老年人的福利津贴或者老年补贴制度。可见,这个时间表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我们期望到2012年的时候,人人老有所养,虽然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平等,但是在制度的层面上可以解决。至于说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救助,低保制度主管部门已经提出来要实现应保尽保,它作为社会救助里核心的项目,在今年就可以实现。只要低于低保线,就能够获得低保制度的援助。同时,我们也看到医疗救助、住房救助,还有一些特殊的救助办法,正在继续的探索之中,加快了它的发展步伐。

三大基本保障制度,我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就是这一届政府一定会使这三大制度走向定型,并能够惠及全民,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伟业。

【主持人】在三大制度里面没有提出教育,您怎么看的?

【郑功成】教育是另外一个范畴,义务教育是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高等教育还不能算是福利教育。义务教育如果是作为福利教育来讲,它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免除学费和杂费,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就教育而言,涉及到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义务教育年限要延长,可以由9年延长到12年。教育福利的发展就是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因为义务教育等于是政府的责任,等于是福利教育。另一大任务是应该提高教育的质量,就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恐怕是城乡居民的一个共同需求。对于特殊困难的群体,在教育救助方面,我是把它放在社会救助制度里面的。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目前我们从决策层来讲,是什么样的考虑?

【郑功成】我不知道决策层是什么样的决定,我曾经参加过中国教育发展远景规划的讨论,讨论者中许多专家认为延长福利性的义务教育年限是教育福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延长到12年是可以期望的。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实现以后,国家下一步必然是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三大制度,后来又提到的义务教育进一步的延伸,随之配套的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郑功成】配套的就社会保障来讲,我觉得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很重要。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等于是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基石。我们国家劳动所得偏低,所有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好象只有40%多,世界发达国家能到60%,新兴工业化国家在50%以上。GDP的分配,劳动者拿到的太少了。这个收入分配格局是失衡的,必然造成再分配环节上社会保障分配也是失衡的。所以要调整初次分配的格局,就是提高劳动报酬,这样社会保障才能走向比较平衡、平等、公平的阶段。所以收入分配的改革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还有劳动就业。劳动就业过去我们强调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不稳定,经常充满着风险,也是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前两年制定《劳动合同法》,去年开始实施,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劳动关系,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同时也是为社会保险制度走向规范、走向稳定奠定了稳定的基石。还有医疗保险,它跟公共卫生改革,跟公立医院的改革又是密切相关的。医生的处方权总是跟工资挂钩,我们的医疗保险不可能前进。所以你就必须对公立医院,对医疗系统进行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才能真正惠及全民。

【主持人】据我所知,您集合了中国所有社会保障制度专家的智慧,做了关于社保发展和改革的战略报告。这项研究也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能不能介绍一下?

【郑功成】我们集合了很多专家,进行了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研究。国家领导人是比较关注的,有200多位教授专家参加讨论,200多位专员参加讨论。这个报告就是想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框架性的参考,它涉及到的战略目标、所走的步骤以及具体措施,我们从理论上勾画出来了。研究的结论是什么?我们国家也应该走向福利社会,迈向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预计在本世纪的40年代,在建国100周年前后,那时候我们是中等发达国家,那时应该迈向福利社会。所以战略目标是从现在开始,从弥补制度的缺失入手,建立普惠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再不断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集中建立公平普惠的,能够全面解决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持人】您能不能跟广大的网友介绍一下这些研究结果。

【郑功成】我们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是这一届政府任期内,即到2012年,应当构建起普惠性的两免除一解除基本保障体系,三大基本制度应该基本定型。从2013年到2020年,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定型的时期。那就不是这三大基本制度了,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福利都要得到重视。2020年到2049年,那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同样的社会福利。在三步走战略中,这一届政府是最关键的,责任重大,就是三大基本保障制度要全面发展。从最近两年国家的重视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来看,我是有这个信心的,也是比较乐观的。

【主持人】从这个研究本身来讲,你们后续还要做哪些工作?

【郑功成】应该说去年取得的核心成果只是拿出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的总纲式的蓝图。下一步我们准备细化研究,比方说致力于某一个项目。比如基本养老保险,提出来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这是一个目标。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方案,农民养老保险是个什么样的,还要进一步研究,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都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等我们完成若干专项的战略报告之后,加上这样一个总报告,我觉得就能够全面的勾勒出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蓝图。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您是人民大学的教授,您是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了,我们的网友想知道,您平时都是怎么去平衡这两种身份的,特别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您是怎么参与到全国人大的工作当中的?

【郑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中有一部分是专职的常委,我是兼职的。我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参加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这是有规定的,每年6次,都会安排在双月份的下旬,会议包括吸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司法系统的报告,审议各种法律。二是参加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和调研,每年会选择跟我专业相近的一些法律进行调查研究。第三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说外事。

最重要的是常委会的会议和对法律的审议。如果要问是不是常委会的工作就完全跟我教学工作相冲突,也不完全是。像上一届常委会大量的工作是围绕着劳动立法,那恰恰是我长期关注的专业领域。这一届的立法中像《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即使我不是常委会的委员,必然也要研究这些问题,所以有很多是交叉的。

【主持人】网友可能还不知道,郑教授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来自于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想知道,您怎么去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今年给全国人大带来的是什么议案?

【郑功成】我是第七次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我不熟悉的领域就谈不出很有见地的建议,今年也是一样,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领域。我关注社会保险的立法,关注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有就业问题。所以今年也是围绕这两大领域提出我的建议。

【主持人】谢谢广大网友,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郑教授来到直播间。中国日报网和新浪网所进行的联合采访结束。

【郑功成】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