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图片报道
滚动新闻

【“后三峡”时代】三峡水库面源污染量大难控

2009-06-02 10:24

【“后三峡”时代】三峡水库面源污染量大难控
工人在地处三峡腹地的重庆市云阳县库区清漂船上打捞漂浮物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如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安全至关重要。《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三峡水库的污染负荷绝大多数依旧来自面源污染,呈现量大难控的特点。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目前三峡水库主要污染物的等标负荷百分比中,面源污染物占到60%-70%。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2009年04月13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同时,部分库区工矿企业违规违法排污等点源污染问题也很突出。

在三峡水库建成后,支流回水影响区水流减缓,扩散能力减弱,营养物质易于富集,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04年后,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回水库湾水域水质变化较为明显,连续数年爆发蓝藻等优势藻类孽生的“水华”现象,给三峡水资源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崇俊告诉《财经》记者,库区经三峡工程蓄水淹没后,剩下来的土地大多贫瘠。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库区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施肥和不合理打药的情况。未被农作物吸收的营养成分随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入水库水体,成为水库水体污染源。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三峡库区农地每亩农药的施用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每亩施用量。2005年,三峡库区农地每亩化肥施用量为36.5千克,农药折纯使用量为3.11千克,而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施肥标准为每亩15千克。

重庆库区的涪陵区也曾调查发现,该区农村在施肥方面存在氮、磷用量过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水田氮、磷、钾的最佳比例为1:0.4:0.8,旱地为1:0.32:0.59,而涪陵区的整体情况是1:0.29:0.08。同时,因为有超过八成的土地采用的施肥方式是地表施撒,造成土壤板结,雨季到来时,造成大量氮、磷流入长江水体。而氮和磷是藻类生长的重要营养源,长江藻类因此疯狂生长产生“水华”。

王崇俊告诉《财经》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巴东县的神龙溪风景区没有一家工厂和养殖场,却依旧爆发“水华”的根本原因。他表示,要对三峡水库的水污染进行治理,不仅要控制点源污染,而且要控制面源污染,“但控制面源污染谈何容易。”

环境学家、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告诉《财经》记者,在三峡库区的上游还有青海、四川等地,且有多条支流注入长江。在这些地方,农业生产普遍较为落后,不合理的施肥和不恰当的撒药普遍存在,需要跨省域协调,而传统生产方式短期内很难改变。

现有的产业结构也不适应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三峡库区的调查,在三峡库区20个区县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比重超过20%的有15个区县;第一产业的生产依旧以农户为单元,以种植粮食和喂养牲畜为主,规模化水平不高。

面源污染严重,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负荷过重。目前,三峡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4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根据重庆市移民局的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3人,人口密度与库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移民局的一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三峡库区人均耕地低于一亩,而在此要养活一个人需要的耕地量至少为1.5亩。在库区有限的耕地上,农民们只有通过不合理的复种指数、深度垦殖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来提高产量,并靠此来解决生存问题。

编辑:肖亭 来源:《财经》2009年04月13日报道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