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 |
中国60年的婚姻巨变:穿越时空的恋情 2009-08-18 14:21
观念虽然逐步开放,但此时中国人的婚恋观依然是比较保守的。真正破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 80年代西方文化涌入和各种思潮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到了90年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情感需求迅速膨胀。婚姻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自由、情感、经济,甚至性都成为中国人重新审视婚姻的要素。 “丁克”家庭的出现将婚姻中的个人幸福与自由抬到了极致。1980年的《婚姻法》将计划生育写入法律时,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接受“只生一个好”。“丁克一族”却打着“婚姻质量”的招牌,彻底否决了婚姻的传宗接代任务。 经济大潮对婚姻的冲击更加明显。“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户口都是择偶时的决定因素,“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等话语赤裸裸地出现在征婚启事上。婚礼变得越来越奢华,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90年代中期,涉外婚姻突然激增,拿婚姻作跳板出国的人为数不少。 爱情不再神圣至上了。电视速配的出现和风靡让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性则渐渐成为公开的话题。1993年,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店在北京开业。未婚同居虽然“非法”,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偷尝禁果”已经势不可当。 对自由的极度追求和对西方性开放的误读,攻破了中国人固守多年的从一而终观念。婚外情甚至“包二奶”开始滋生,家庭暴力出现,离婚率随GDP攀升,固若金汤的中国婚姻不得不直面开放带来的种种危机——社会学家说,目前农村的离婚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城市。 2001年,《婚姻法》再度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婚姻家庭的变迁。禁止家庭暴力、夫妻间相互忠实等基本原则被列入新法。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婚姻与时俱进地继续呈现新变化。 婚姻的私密性和个人自由得到更多尊重。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结婚离婚不再需要到单位或社区开证明,婚检也不再是必过的门槛。中国人的婚姻终于不需要被迫地昭告天下了。 经济对婚姻的左右能力持续上升。有房有车才能结婚吗?这个命题被无数困惑的小青年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无论答案是与否,不争的事实是:为了终身大事,多数人俯首甘为“房奴”。 一种全新的恋爱方式横空出世——网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庞大的单身人群带来了福音。虽然在经历了无数的“见光死”后,人们终于明白网络仅仅是个载体,婚恋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和以往相比,这个年代的人婚姻最为忙碌。 忙着相亲。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却又生在个忙碌竞争的年代,稍一蹉跎就被“剩下”了。媒体屡屡惊呼“第N次单身潮来袭”,“剩男”“剩女”们于是忙着相亲。“六人晚餐”、“八分钟约会”、“万人相亲大会”,甚至父母相亲团在全国遍地开花。有人开始怀念旧时的好了。那时钢铁厂和纺织厂团委开一场联谊会,唱唱歌跳跳舞,轻易就解决了好多对。 忙着结婚离婚。有大龄“剩男”“剩女”作前车之鉴,涉世不久的“80后”赶紧先成家后立业。这一代人重视感觉和欲望。随意性大了,成婚速度虽快,基础却不牢固。一篇上海一对“80后”夫妇《46小时结婚,100天离婚》的报道,至今仍在网络上热传。“闪婚闪离”,“80后”的婚姻被扣上“大帽子”。 但相比以往,现在显然是最宽容的年代。单身不婚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普及,“老少配”有了传奇,“姐弟恋”就更冠冕堂皇地进行了。至于性,当大街小巷都配上了安全套贩卖机时,这还是个新鲜的话题吗?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形式的生活状态都有选择的自由。 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60年来中国人心里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从未改变——为更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编辑:宁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林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