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每分钟116拍 高科技“秘密武器”助阵大阅兵
在不少网友的记忆里,1999年那场世纪大阅兵带来的震撼至今犹存。当时,受阅徒步方队横排25人,踏着《分列式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而精准地在预定时间通过天安门广场,创下了世界阅兵史上的奇迹。
一位名为“青山绿水”的网友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发帖问道:“怎么能保证音乐节拍和每一个方队的步速完全一致、分秒不差?”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于海时,他笑着说:“即使是0.5秒的误差也不能有,这除了刻苦训练、与受阅方队的多次合练外,我们还有一个高科技‘秘密武器’——节拍器。”
原来,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每秒误差可以达到344米,1321人演奏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节拍快慢的问题。虽然多一拍或少一拍,即使是专家也听不出来,但是时间长了累计的拍数就会影响到整体的速度。如果不能保证庆典各项活动按照预定时间进行,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于海拿起桌上的节拍器,把指针调到了96拍,“比如说国歌是每分钟96拍,演奏完国歌的时间为46秒钟。按照电脑设计,一秒升60多公分,如果延误半秒就是少升30多公分。这就要求我们和国旗班配合,慢半秒或者快半秒都不行,必须做到完全精确、半秒不误。”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平日的训练和庆典当天,联合军乐团指挥台前都会放着一个摇摆的“节拍器”。通过设定每分钟116拍来提示总指挥,台下6组共18名分指挥紧盯总指挥,并同时用手中的指挥旗把信号传给队员,从而保障阅兵和群众游行的步速。
80后、90后勇担重任 文艺兵“一辈子的苦都吃在阅兵上”
走进联合军乐团驻地,随处可见鼓舞士气的标语牌:“严密组织 严格要求”、“奏时代华章 展军乐风采”、“奉献精彩盛典 展示国威军威”、“训练场上练硬功 天安门前奏华章”……一切似乎都在告诉参加集训的队员:时不我待、分秒必争!
7月1日,以一个大单位为一个代表队的15支代表队在北京昌平联合军乐团驻地集结完毕,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全封闭训练。
为了能早一日拿下所有乐曲的背谱任务,凌晨2、3点钟宿舍被窝里还会传出“星光点点”;为了增强体力,队员中不少师级干部和17、18岁的战士一样不到5点就起来练习站立和跑操;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休息时间远离宿舍区的废弃靶场上总能看见背着乐器的身影;为了保证庆典当天3个多小时的挺拔英姿,队员们把每一次训练当实战,即使被飞虫叮咬腿部流血也依然一动不动……
在南京军区代表队宿舍楼的入口处,记者看到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坐4小时不动,站4小时不倒,吹4小时不累,憋4小时不尿。随行的干事说,这句话已经在联合军乐团叫响,不仅得到了阅兵总指挥房峰辉司令的高度赞誉,也成为每一个队员训练时要求自己的标准。
在前期训练时,济南军区代表队次中音演奏员张峰是全队基础最差的一员。由于24首群众游行乐曲确定的时间较晚,7月22日乐谱才正式下发,距离第一次与合唱团和民族打击乐团的合练只有20天时间。从那天起,张峰就把自己和手中的乐器紧紧“绑”在了一起。除了吃饭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上。
在他的床头,贴着“要成功,就要努力”的座右铭。一个周六的傍晚,当声部长唐鹏程循着号音推开张峰的宿舍门时,那一刻,他惊呆了!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啊!因为长时间吹号,他的嘴唇从里到外几乎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尽管每吹奏一个音符都要忍受剧痛,但是,他没有退缩,以一名军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坚持练习,直至唐鹏程忍不住上前“夺走”他的乐器……
几天后举行的全团背谱考核中,张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并被评为背谱竞赛“先进个人”。
事实上,像张峰这样的事例在联合军乐团里数不胜数。据了解,这支特殊的部队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全队81.53%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总装代表队单簧管演奏员刘皓出生于1993年,戴着一副时髦的黑框眼镜,接受采访时偶尔还会露出孩子似的微笑。谈及训练中的苦与累,这位全队年纪最小的队员竟然轻松地说:“训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苦,何况我是年轻人,在体能上还占优势呢。”在他眼里,能有机会和那么多一流的演奏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出,是一生都值得骄傲的经历。
骄阳似火,晒不垮报国之志;汗如雨下,浇不灭似火激情。也许,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文艺兵一辈子的苦都吃在了阅兵上。”但是,再苦、再累,也咬牙挺住!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他们用理想谱曲,用信念作弦,在奏响人生最华丽乐章的同时,也为祖国母亲60华诞奉献一场阅兵盛典!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俞玮 袁韵 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