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万敬老人讲述当年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情景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我的思想高度集中,双手紧紧抓住调整声音的旋钮,把指针调整到最佳位置,保障毛主席的声音以最佳的音响效果输出。”时光虽然过去60年,郑万敬仍清晰记得开国大典实况转播时的情景。
学生选拔到北京
75岁的郑万敬,家住许昌市八一路,1995年从许昌市人行现退休。目前是许昌市老干部大学的学员。谈起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的经历,他仿佛历历在目。
1949年2月,他在许昌市区初中毕业。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广播事业局来许昌选拔人才,那年全年级应毕业届生400名,要选拨11人,标准是:出身好、根子正、在校表现好。身为学校班主席的郑万敬有幸入选。郑万敬回忆,当时在河南省选拔了30多人,人员招齐后,先集中到郑州市一家中学里,大家换上了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然后坐上闷子车,一天一夜后到了北京。在北京,他们参观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天后,一行人被送到北京良乡县,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二台的发射台就在良乡县,该发射台是当时中国发射功率最高的一个发射台。在这里,他们进行了编班,开始学习电台技术知识。通过8个月的学习,这群人大致弄懂了广播系统的传播套路。
幸运当上值机员
“小郑,准备一下,参加天安门国庆活动。你可是幸福的呀,有可能见到许多中央首长和外国友人。”1949年10月1日5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机要室主任毛之动,通知他参加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工作。
“真的吗?”听到这个消息,郑万敬激动得不行。“当时学校里有200多名学生,要抽调20名参与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他说。
选拔参加开国大典工作人员的条件很苛刻,在北京学习期间,担任班主席的他以政治可靠、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心灵手巧而胜出。他说,当时广播系统人才奇缺,全国整个广播系统才3万多人,他被抽调到临时设置在天安门城楼的机房,从事值机员工作。“进入机房工作的有6个人,河南籍人就我一个。”他不无自豪地说。
这个临时机房有10多平方米大,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和主席台同一层,两者相距有4米远,为了防备直播时话筒出现故障,机房有通道和主席台相连,以便快速维修排除故障。他回忆,毛主席讲话时用的话筒一组有6个,全部是动圈话筒,为什么要摆放那么多的话筒?主要是作备份使用,因为当时话筒的质量没有保障,万一有几个话筒坏了,剩余的话筒也能够正常工作。
开国大典仪式就要开始了,当看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时,他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高兴得差点蹦起来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机房内负责的黄世义总工程师及时提醒:“小郑,冷静点,照顾好机器,别出差错,调整好音质音量。” 郑万敬说,这是一个提醒,也是给自己的一种批评和鼓励。他很快收拢激动的心情,冷静地坐在值机台上一动不动,两眼紧盯着衡量音量大小,音质、音色好坏的3个仪表针。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当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声音传来时,他双手紧紧抓住调整声音的旋钮,把指针调整到最佳位置,保障毛主席的声音以最佳的音响效果输出。
当时进天安门城楼有严格的规定,没有证件根本进不去。郑万敬说,组织上给他发放的是一张红色的“出席证”有烟盒大小,证件的背面印有说明和图案。他介绍,开国大典当天,天安门城楼区域的证件分外区、中区和内区3种,而他持有的是内区证件。这个珍贵的“出席证”一直被他珍藏着,后来转到许昌工作后,该证件莫名丢失,成为他的一个终身遗憾。
祖国太可爱了
“一个要过饭的穷孩子,能得到这份荣誉和工作,这是我一辈子也难忘的事。”郑万敬说,我真是太激动了,当天夜晚彻夜无法入睡。躺在床上,他回想起了1942年的往事。那年春节大雪纷飞,8岁的他跟随父母到鲁山瓦屋街要饭,饭没要到,反而被地主家的狗咬了一口,腿被咬出血。回到家里,父母抱着他抱头痛哭。说到这里,郑万敬禁不住老泪纵横。
“祖国太可爱了,社会主义太可爱了。”他抹了把眼泪说,没有新中国,那有我这个要饭孩子的今天?我真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当时在北京上学时,他就下定决心,当一个红色工程师。1952年毕业后,他以良好的成绩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机要总控室工作。1963年,由于工作变动,他回到了家乡许昌市,改行到人民银行当上了一名经济师。
6月7日,年逾古稀的郑万敬回想过去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将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多给后代留下些东西,让子孙后代受到教育,让后代永远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编辑:邓京荆 董淼 来源:大河报(记者 杜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