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中国人婚姻状况60年巨变
[ 2009-08-25 16:24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也吹醒了中国人的婚姻观。

主动追求幸福婚姻的步伐越迈越大了。1981年,《市场报》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征婚启事从此成为未婚男女主动出击的重要平台,并催生了婚介产业的蓬勃发展。择偶标准迅速更替。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知识得到莫大崇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择偶的理想对象。

“爱好文学”是当时征婚启事上的热词。但随着经济因素对婚姻影响的日益加大,人们的择偶观逐渐由理想主义走向务实。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时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已叫人羡慕,到了中后期,得备齐“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才叫体面。人心都有过好日子的渴求,职业、家境成为择偶时的重要因子。“国营”不嫁“集体”,“大集体”不嫁“二集体”,城里残疾小伙儿能娶农村大美人的等级顺序,迅速被市场经济冲垮了。个体户这个多年上不了台面的职业,在80年代中后期的征婚市场上炙手可热。

“谈恋爱”终于成为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刚刚,刘心武写小说,“爱情的位置”还是一个事关政治的大问题;转眼,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连婚外恋都不算个大事儿了。曾经,上海外滩情人墙挤满一对对热恋男女,浓情蜜意却连手都不敢拉一下,生怕工人联防队员随时打着手电“棒喝”。但《庐山恋》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吻开了,《原野》开禁了,恋爱也不再是洪水猛兽了。这个年代时兴的恋爱模式,是看电影、压马路,牵牵小手,然后趁着月黑风高偷吻一下。

观念虽然逐步开放,但此时中国人的婚恋观依然是比较保守的。真正破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

80年代西方文化涌入和各种思潮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到了90年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情感需求迅速膨胀。婚姻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自由、情感、经济,甚至性都成为中国人重新审视婚姻的要素。

“丁克”家庭的出现将婚姻中的个人幸福与自由抬到了极致。1980年的《婚姻法》将计划生育写入法律时,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接受“只生一个好”。“丁克一族”却打着“婚姻质量”的招牌,彻底否决了婚姻的传宗接代任务。

经济大潮对婚姻的冲击更加明显。“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户口都是择偶时的决定因素,“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等话语赤裸裸地出现在征婚启事上。婚礼变得越来越奢华,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90年代中期,涉外婚姻突然激增,拿婚姻作跳板出国的人为数不少。

爱情不再神圣至上了。电视速配的出现和风靡让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性则渐渐成为公开的话题。1993年,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店在北京开业。未婚同居虽然“非法”,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偷尝禁果”已经势不可当。

对自由的极度追求和对西方性开放的误读,攻破了中国人固守多年的从一而终观念。婚外情甚至“包二奶”开始滋生,家庭暴力出现,离婚率随GDP攀升,固若金汤的中国婚姻不得不直面开放带来的种种危机——社会学家说,目前农村的离婚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城市。

2001年,《婚姻法》再度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婚姻家庭的变迁。禁止家庭暴力、夫妻间相互忠实等基本原则被列入新法。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婚姻与时俱进地继续呈现新变化。

婚姻的私密性和个人自由得到更多尊重。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结婚离婚不再需要到单位或社区开证明,婚检也不再是必过的门槛。中国人的婚姻终于不需要被迫地昭告天下了。

经济对婚姻的左右能力持续上升。有房有车才能结婚吗?这个命题被无数困惑的小青年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无论答案是与否,不争的事实是:为了终身大事,多数人俯首甘为“房奴”。

一种全新的恋爱方式横空出世——网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庞大的单身人群带来了福音。虽然在经历了无数的“见光死”后,人们终于明白网络仅仅是个载体,婚恋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和以往相比,这个年代的人婚姻最为忙碌。

忙着相亲。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却又生在个忙碌竞争的年代,稍一蹉跎就被“剩下”了。媒体屡屡惊呼“第N次单身潮来袭”,“剩男”“剩女”们于是忙着相亲。“六人晚餐”、“八分钟约会”、“万人相亲大会”,甚至父母相亲团在全国遍地开花。有人开始怀念旧时的好了。那时钢铁厂和纺织厂团委开一场联谊会,唱唱歌跳跳舞,轻易就解决了好多对。

忙着结婚离婚。有大龄“剩男”“剩女”作前车之鉴,涉世不久的“80后”赶紧先成家后立业。这一代人重视感觉和欲望。随意性大了,成婚速度虽快,基础却不牢固。一篇上海一对“80后”夫妇《46小时结婚,100天离婚》的报道,至今仍在网络上热传。“闪婚闪离”,“80后”的婚姻被扣上“大帽子”。

但相比以往,现在显然是最宽容的年代。单身不婚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普及,“老少配”有了传奇,“姐弟恋”就更冠冕堂皇地进行了。至于性,当大街小巷都配上了安全套贩卖机时,这还是个新鲜的话题吗?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形式的生活状态都有选择的自由。

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60年来中国人心里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从未改变——为更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编辑:邓京荆 董淼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林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