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穿行新旧中国的美国记者:中国的变化像科幻小说
[ 2009-08-20 11:10 ]

穿行新旧中国的美国记者:中国的变化像科幻小说

    前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托平日前在纽约接受中新社专访。图为他在纽约郊外的家中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  李静 摄

穿行新旧中国的美国记者:中国的变化像科幻小说

    托平与夫人奥黛丽向记者展示他们的唐装全家福。  李静 摄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新旧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八十七岁的西默.托平回忆起六十年来历次访问中国的情形,如是总结。

托平是第一位报道南京解放的外国记者,是一九四九年后采访周恩来的首批美国记者,也是中国六十年变化的见证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托平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专访时说,这种兴趣一直保持至今。过去六十年里,我都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中国。

托平说他对中国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位于纽约郊区的住所里,随处可见中国题材的照片。两幅周恩来的头像与他岳父、前加拿大驻华领事切斯特·朗宁的像片陈列在门厅的书柜上。门厅另一侧的墙上则悬挂着托平一家的唐装全家福。

托平曾任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一九五九年加入《纽约时报》之前,他在美联社担任驻外记者长达十三年。他曾在英国、德国、俄罗斯、黎巴嫩、沙特、澳大利亚、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发回新闻报道。而在托平看来,报道南京解放,是他五十六年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经历。

托平在纽约上高中的时候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从那以后便立下志向要去中国当记者。出于对斯诺的崇拜以及对中国的向往,高中毕业后,托平选择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理由很简单,那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去过中国,而斯诺也曾在那里就读。

一九四六年,二十四岁的托平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常驻中国的记者。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0年,我在中国见到是战争、废墟、难民、光秃秃的土地;一九七一年回去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二00三年以后我见到的中国,那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即使是南京,那座曾经极为熟悉的城市,也让托平和他夫人奥黛丽感到吃惊。00三年重回南京,我们已找不到六十年前的痕迹:小小的夫子庙被建成一个大公园,扬子江上搭着大桥,街上到处是绿树……我们费了很大功夫才找到以前住过的地方,西康路二十一号,那里已经变成银行的办公楼。

奥黛丽则更多注意到了中国民众的变化。外貌上,中国人更高,更漂亮了。六十年前,我在南京未曾遇见比我高的女孩,现在却比比皆是。中国人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总是表现乐观,他们的行为举止中常常带着一种骄傲,对国家的骄傲。

托平理解这种骄傲。他说,六十年里,中国人已经实现了毛泽东等一辈人的梦想,即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托平不认为短期内中国能够赶超美国,但不否认在更远的未来存在这种可能性。我对中国的未来很有信心,我相信中国能够最终解决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农村人口迁移、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水资源短缺等。

托平相信,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两个国家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奥巴马已经表示希望与中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我认为他是认真的。

他还相信,更多美国人会像自己一样对中国着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中文;每年数百万美国人去中国旅游和访问;尤其在看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普通美国人都会对中国人充满钦佩。

编辑:邓京荆 董淼 来源:中国新闻网(记者 李静)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