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李学勤:中国古文字学从“绝学”到“显学”

2009-08-14 10:56

学科新分支建立

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

简帛,即古代用以书写的简牍、帛书。1901年,有外国学者在新疆尼雅一带发现了简牍,开启了这方面研究。后来又有过一系列发现,如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获得的居延汉简,内容十分丰富。但当时所得的简牍,时代大都属于汉晋,其文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古文字。只是由于古文字学者兼顾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成为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以先秦古文字写成的简帛,其发现较晚。1942年,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楚墓遭到盗掘,出土一批盛放在竹笥里的帛书,引起学者的关注,可惜后来流散到美国。1951年至1954年,在长沙考古发掘中,于五里牌等地的楚墓中发现了竹简,使现代人首次亲见战国简册的原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简帛的发现连续不断,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1972年的临沂银雀山汉简,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帛书,1974年新的居延汉简,1975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3年的江陵张家山汉简,1992年的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的荆门郭店楚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楚简,1996年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2002年的龙山里耶秦简等。对这些新发现的简帛,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简帛的内容有书籍与文书之分,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彼此不同,近年来简帛学又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恐怕不久就会成为两个分支了。

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项,很难做综合考察。早在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曾将这一时期的文字区分为东土(六国)和西土(秦),特别指出六国文字“上与殷周古文,中与秦文,下与小篆不合”,乃是当时的“通行文字”,但他未能做具体研究。后来,唐兰有编著《六国文字研究》的计划,也没有实现。因为研究的欠缺,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墓发现的大量金文,以及上面提到过的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都在很长时间不能正确释读。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战国文字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进步非常快。在历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会议上,这个分支的论文越来越多。1989年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2003年有订补本)和2001年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

古文字演变系谱贯通

中国的古文字,从殷商到西周,各地本来是统一的。春秋时王朝衰弱,诸侯主政,国家趋向分裂,文字开始有东土、西土的分别,到战国时各国的差异更甚。秦代统一文字,是以秦文字为标准。汉以下的文字都由此而生,东土六国各系文字于是废弃。实际上,和商周文字更接近的不是秦文字,而是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研究的进步,使古文字演变的系谱完整贯通了,有着重要意义。

在东土六国文字中,楚文字研究取得的成绩最大。这是由于楚国具有特殊的地下自然条件,又有非常良好的墓葬制度,使得在其他地方大都朽坏消失的古文字文物得以保存。楚文字文物品种众多,最有价值的是竹简、帛书,所以楚国简帛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成为近年来古文字学的热门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楚简的讨论研究已经出现了几次热潮。第一次是在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发表以后,在国内和美国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讨论的中心是这批楚简中的《老子》。第二次是在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开始出版后,其间的《孔子诗论》成为讨论的重点。后来,上博简继续公布,研究者的热情也持久不衰。最近,学者的目光又集中到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战国竹简上来。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后者主要是儒道两家的著作,清华简则多为经史一类典籍,包括《尚书》及近似《纪年》的史书。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资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从许多文字的释读出发,每每可以上溯殷周,解决甲骨文、金文等久悬不决的难题,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最后,还想附带说一下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通过殷墟甲骨文可以看到,商代的文字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不难想象在其以前存在过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近年在各地已经发现许多年代早于殷墟的符号,有的是文字,有的只是符号,但很可能与文字有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从而揭示中国文字究竟是怎样萌生形成的。有关研究或许会成为古文字学的又一个新分支。

编辑:宁波 来源:人民日报(李学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