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
我国成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 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2009-07-28 11:29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 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遒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 ”,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廖申白指出,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这些学科的发展状况确定招生规模。“文科类的一些学科就不适合招收太多博士生。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学位制度的严格性,消除那些为文凭而读博士的人的动机。” 王义遒也认为,如今博士质量下降也许主要是指部分文科博士生和在职博士生。特别是文科在职博士生,有很多官员和企业家就读,含金量较小,“北大现在已经不招文科在职博士生了。” 编辑:肖亭 肖冠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刘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