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熊猫走向大自然

2012-06-08 10:34:21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从都江堰驱车前往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少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剧烈颠簸两个小时。2008年汶川地震后,通往卧龙的道路损毁严重,之后又接连遭遇了几次泥石流,屡修屡断。原本中外游客熙熙攘攘的卧龙变得冷冷清清。在这样一个宛如《指环王》里的精灵王国却罕有游人的地方,居住着一岁零10个月大的熊猫淘淘和他的妈妈草草。

2010年8月3日,淘淘出生在卧龙人工圈养的环境里。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出生以来一直在保护区内接受野化培训。研究人员计划在今年10月底以前把他放到四川雅安石棉县的野外环境中去。

据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炎介绍,全世界共有328只圈养繁殖的大熊猫,将近1600只野生大熊猫。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一带。过去10年来,各种人类活动——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把大熊猫的栖息地分割成了碎片,使野生大熊猫分为30多个小种群。有的小种群只有几只熊猫,很容易灭绝。

黄炎表示:“我们认为放归是必须要做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需求。我们把野化培训的熊猫用于支持小种群,以增加种群数量,维持遗传多样性。”

淘淘出生后不久,研究人员就把他和母亲草草一起放到了一个海拔1820米、面积2400平米的半野外环境中。与以往的做法不同,研究人员把带崽的权力完全交给了草草。淘淘从小是吃母乳长大的,不像其它一些大熊猫基地的幼崽那样依赖人工饲养,从小吃人工配制的奶粉。

熊猫妈妈在野化培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教导幼崽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包括如何爬树、如何寻找水源等等。研究人员在培训中起辅助作用,为熊猫提供一个接近野外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竹子匮乏的时候为熊猫妈妈提供食物,并随时观测它们的行为和活动情况。除了淘淘以外,在卧龙还有三只熊猫幼崽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受同样的训练。

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表示:“以前,我们培训熊猫幼崽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研究得出的经验和想象的东西。这样做往往花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现在我们主要依靠熊猫妈妈来当老师。她们知道在野外环境下具体该怎么做,比我们人类要强。”

在其他一些自然保护区,熊猫幼崽和饲养员之间往往会建立亲密的关系。然而在卧龙,为了尽量减少人类对熊猫的影响,研究中心要求幼崽睁开眼睛以后就不能见到人类。饲养员和兽医在给幼崽体检和采集数据的时候都要穿上黑白相间伪装服,打扮成熊猫的样子。这样一来,淘淘养成了对外界保持高度警惕的习惯,只要一听见有人进入他的活动区域,把竹叶踩的嚓嚓响,就会立即爬到树上躲避。

2011年2月20日,研究人员把淘淘和草草放入山上一个更大的培训圈。这片区域海拔2000-2100米,占地面积4万平米。培训圈里生长着大量的拐棍竹,是卧龙最常见的竹子之一。那里的环境和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基本上差不多,周边有十几只野生大熊猫。

为了防止淘淘和草草离开这片区域,研究人员在培训圈周围建起了2.5米高的围栏,在围栏上和圈子里安装了55个监测摄像头,并派人用望远镜对熊猫进行远距离观测。大多数时候,淘淘都在树上休息,只有饿了才下到地面上来找妈妈吃奶。

然而,摄像头并不能随时随地拍到熊猫,特别是当树叶长起来以后。研究人员给草草戴上了GPS项圈,来确定她的位置和活动范围。通过接受卫星信号,GPS项圈可以记录大熊猫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经纬度。研究人员在距项圈500米以内的地方可以下载它里面的数据。如果遇到树木遮挡,这个距离还要缩短到100米以内。

据介绍,研究人员计划制作一个豹子模型,在模型身上涂上从动物园收集来的豹子粪便和尿液,再录上豹子的声音,然后把模型放到培训圈里。工作人员会躲在一个封闭式的瞭望台里,等淘淘一走近这个模型,就按下遥控器,让豹子发出声音,看他有什么反应。人们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吓唬熊猫幼崽,从而教会他如何识别和躲避天敌。

张和民主任说:“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熊猫出去以后生存不了。”这种担忧在培训初期尤其明显。淘淘刚出生十来天的时候,外面下了两天暴雨。工作人员都为它捏着一把汗,聚在一起商量到底应该怎么办。

最后,张和民下决心承担这个风险。他告诉《中国日报》:“我们咬紧牙关说必须要迈过这一关。如果老是担心它,可能我们今天把它拿回来了,回头一有点问题又得把它拿回来。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一步。就算它牺牲了,也是为它的同类而牺牲的。”

另外一次令人担心的情况出现在2011年2月。那年冬天下起了大雪。山上的培训基地里,雪下了几十公分到一米厚,把竹子全都埋在里面。那时淘淘刚刚学会走路,研究人员很紧张,怕他在冰天雪地里活不了。后来,他们发现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熊猫妈妈在雪地上踩了一条路出来,让淘淘跟在她屁股后头走来走去。一个冬天下来,母子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培训圈里出现了果子狸。当时淘淘还很小。熊猫妈妈一下子冲出去,赶走了果子狸,保护了幼崽的安全。

经过这几件事,张和民作了一个总结:“我们现在得出了经验教训,熊猫幼崽必须经过这些恶劣环境的锻炼,才能真正走向自然。”

据他介绍,经过近两年的培训,淘淘在寻找水源、辨别方向、选择食物基地、逃避天敌、社群交流等方面和野生大熊猫相比,已经几乎没什么差别。

2012年5月3日,淘淘和妈妈一起搬进了一个24万平米、海拔更高的区域。搬家那天,工作人员给淘淘称体重,发现它已有36公斤。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年10月,野化培训将侧重于识别天敌和伴生动物。研究人员准备买点野猪和羊放进培训圈里,让淘淘在放归之前见识一些其他物种。他们还准备从雅安调几只熊猫过来,放到山上去让淘淘认识,帮助他建立社群关系。

张和民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把野化训练的方法规范化、标准化,还要制定一个计划,要求每年达到一定的培训数量,让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熊猫个体,放到小种群里面去,最终达到保护野生大熊猫的目的,让遗传多样性保存下去。”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江雪晴、黄志凌于四川卧龙、都江堰报道 编辑:孙恬)

编辑: 孙恬 标签: 熊猫 卧龙 淘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