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伦敦举行王室婚礼模仿赛 看谁最像威廉和凯特!|美国一男子驾车坠落大峡谷 奇迹生还|婚礼临近凯特连做噩梦、威廉踢球减压|
中国日报精选
分歧还是合作——中美关系中的人权
2011-04-28 06:42:38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8日评论版头条文章:人权,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词和敏感词。在新一轮中美人权对话举行之际,又该如何看待中美两个大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接触和互动呢?

我们知道,中美人权对话肇始于1990年。当年12月18—19日,美国负责人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希夫特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中美人权对话的开始。但是,此后20年,中美人权对话时断时续:2004年3月,由于美方执意在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提交反华提案,中美人权对话随即中断,直到2008年5月,中美第14次人权对话才在北京举行;而曾定于2010年前举行的人权对话,也曾因紧随其后的贸易摩擦、美对台军售、达赖窜访等一系列问题被一再搁置。

虽然是一路磕磕绊绊,但是去年重新开始的中美人权对话还是重新开了定期的、高规格的对话之门。

弹指一挥间,在首次中美人权对话至今大约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令世界瞩目。中国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屡创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等恶劣条件下,既实现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又对世界经济向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人为本,促进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崭新的施政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引起全社会新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更强调了社会公平、人权保障和环境保护等科学发展的内涵。

也是在这20年间,中国的民主与法治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依法治国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治国方略。2004年,我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1年,由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和8600多件地方性法规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虽然法制完善和法律实施方面的挑战仍然艰巨,但是,可以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已经具备更为坚实的法律和制度基础。

回顾这20年,“冷战”结束后,美国似乎是一家独大。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9.11事件”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在国际上的军事行动不断,既使用了人权、人道主义和反恐的借口,也多次制造了包括虐待囚犯、战俘在内的人权丑闻。特别是由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大公司一手制造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也极大的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其他国家百姓的就业与生活。

但是,不论何时,这位“山姆大叔”手上的人权旗帜始终没有放下。人权一直都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评头论足的重要话题。人权外交也许可以是一个中性词,包括人权领域的对话交流以及经济和技术援助。但是,遗憾的是,在美国手里,人权外交往往是人权政治化的代名词。不仅仅根据亲疏远近搞双重标准,还要刻意抹杀别国发展人权的成就,妖魔化别国的国家形象,使人权成为打压、限制他国的政治工具。

因为具有过多的政治化特征,联合国撤销了原来的人权委员会,代之以新的强调公正、客观和非选择性的人权理事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对理事会的成立投了反对票,并一度选择不参加该理事会。直到2009年,奥巴马政府才转变了态度,才成为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同联合国合作,同意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框架下谈论和推动人权,奥巴马政府的人权立场已经不象布什政府那样僵硬和一意孤行了。

中美人权对话的重启也展示了奥巴马政府的新姿态。我们都希望两国政府能够平等和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认真地倾听对方,了解对方,以尊重和建设性的态度开展对话,进行实质性、有价值的合作。

不过,至少在目前,我们还只能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毕竟,成见和偏见的消除是有待时日的,以人权政治化为特征的人权外交仍然是美国政府的“拿手戏”。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需要中国政府的合作,时常需要向中国政府和人民示好,但是,在一些政客内心里存在的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和优越感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他们将人权作为文化和外交软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人权教师爷、人权法官和人权警察自居,企图通过人权实现金钱、枪炮等实现不了的目标。这些西方政客是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如意算盘的。

在中国国内,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是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我们坚信,只有通过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坚定不移的行动,人权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实现。

在联合国,人权主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我国自始成为人权理事会的理事国,并成功获得连任,是国际社会推动人权平等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社会,我国同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开展人权对话,体现了负责任和开放的态度。

中美对话是中外人权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它能够因应时代国际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创造人权对话和交流的良好氛围,建立新模式,取得新成效。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4/28/content_1240932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秘书长  柳华文   编辑  吕捷)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热烈加州:超漂亮野花从!
在加州,随便采摘花草植物是犯法的,多亏这样,美丽的野花得以肆意蔓延开来,美不胜收 >> 详细

论坛
世上最性感奢华的内衣
诱惑与暴露的分寸该怎么拿捏:精妙绝伦的内衣满足了男人女人关于性感高贵的所有渴望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