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三足鼎立谁得天下? 英大选候选人简介|英国5名游客被倒挂世界最陡过山车上20分钟|毕加索名画又刷记录 拍出上亿美元|
铭记上海:犹太人的战时避难所
2010-03-09 06:28:00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9日报道:上海——这座港口城市是数千欧洲犹太人逃离纳粹魔掌的最后避难所。

70年前,Jerry Lindenstraus是18000名为躲避纳粹迫害而在上海寻求安身之地的犹太难民之一。

“在上海生活的记忆已经深入我的血液。”最近,80岁的Lindenstraus说道,“这段历史将代代相传,70年代末我曾带我的儿子去过上海,将来我还要带我的孙子去。”

Lindenstraus和一些跟他一样的“上海人”,以及他们的后代这周抵沪,参加了“见证历史、开创未来”活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德国和以色列总领事馆以及虹口区的外交事务所合作举办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展览。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前身是犹太教摩西会堂,它是俄罗斯犹太人于20年代末建造的。这座博物馆收藏的照片和书面文件,展示了上海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

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迫使犹太人远离故土的压力使得犹太难民绝望地移居国外,上海成为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大多数西方国家,包括美国,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32个参加1938年关于犹太难民问题的埃维昂会议的国家几乎全部拒绝放松其移民政策。

日本占领军使上海保持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并不实施1938年和1939年入境护照检查制度。因此,上海成为“唯一一个只要能负担得起到这儿的费用,就可以免签证(或入境证件)进入的地方。” Lindenstraus回忆到。他说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他的父亲有足够资金负担得起到上海的船票。

尽管如此,犹太人依然需要纳粹党局颁发的移民证明,如去别国的签证,以离开德国或者奥地利。为此,中国驻维也纳、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先生向数千犹太难民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迫害。2000年,以色列政府授予已故的何凤山先生“国际正义人士”称号。

Jerry Lindenstraus1929年生于Gumbinnen,即德国的前东普鲁士。他生长在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家里拥有一家百货公司。

“我们在Gumbinnen过着富足的生活,我是一个幸福的、受庇护和被纵容的孩子。”Jerry Lindenstraus回忆道,“但在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德国犹太人的命运永远改变了。”

“1939年7月,二战爆发前的一个月,我们家族的十个成员,带着所有财产,乘坐德国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驶往上海。对于当时只有10岁的我来说,这就像是一次大冒险。”Lindenstraus说。

抵达上海后,Lindenstraus家搬进了法租界一个小却时尚的公寓。但在1939年12月,他们家抵达后4个月,Lindenstraus的父亲因肺炎去世。

“我们因此倍受打击,但幸运的是,我的继母慢慢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她做得很好。她在熟食店谋得一份工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支付日常费用,而且还允许母亲带食物回家。”Lindenstraus回忆说。

Lindenstraus在上海犹太青年协会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也被称为嘉道理学校,因为它是嘉道理爵士,上海一个富裕的巴格达迪犹太家庭的后裔为在此避难的犹太儿童建立的。学校颁发高中文凭,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教授。这些是我们的父母不能给我们的。”Lindenstraus回忆说。

除了小孩的教育,犹太社会也提供很多社会和宗教活动,如舞蹈课、各种俱乐部、3家德国报纸和一家德国电台。

这些都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改变了。日本迫使上海的1.8万名犹太难民迁入虹口的华人贫民区。

Lindenstraus和他的继母搬进了一所位于贫民区的房子得顶楼小房间。中国家庭住楼下。Lindenstraus和其他犹太难民要离开贫民区去上学或工作,必须得到日本兵的通过。

“没有水,没有厨房,卫生条件也很差。1943年以后,由于日本阻塞了美国救援组织的发货渠道,我们很难获得药品。”Lindenstraus眼中含着泪光。”

在1942年,Lindenstraus在他的成人仪式时来到犹太教摩西会堂,即现在的犹太难民博物馆。

在完成最后一年学业前,Lindenstraus辍学了。他在一家俄罗斯商人经营的的丝绸厂工作。

在虹口,犹太难民和他们的中国邻居一样,遭受着疾病、贫穷和战争。1581名犹太人在1939年到1945年期间死于上海,很多是由于热带疾病。当1945年战争结束以后,大部分犹太人离开上海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Lindenstraus在移居纽约前,得以和逃往哥伦比亚的母亲重聚,在纽约,他居住至今。他最近写了一本书“奇异的旅程”,并向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捐赠了他的原始文件和照片。

当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离开上海时,他们带走了对上海的记忆。很多年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仍返回上海看望自己的战时家园。

“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是在中国开放后。”Lindenstraus说,“我坚持要回到上海寻根。我找到了我以前住的房子,那的一个老婆婆还记得我。”

“如果有人可以告诉我上海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是不会离开的。”Lindenstraus开玩笑着说。

如同其他犹太难民一样,Lindenstraus愿意将他的记忆传承给下一代。“我的孙女知道所有关于上海的故事。我想,让她知道这些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曾去过上海,我们现在根本就不会来上海。”

“在最危难的时候,幸亏有上海市民宽容地接纳我们,”他补充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帮助,犹太历史将无法维持,并延续给子孙后代。”

以色列总领事Sherry Zilbergeld就此事件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德国领事馆和我们提出合作,我们将共同努力,邀请嘉宾,准备展览文件,我们都希望成为见证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brecht von der Heyden先生说:“我们已经组织,并将会举行更多的活动来铭记这段历史。”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3/09/content_955775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于然    编辑   毛宁)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最热爱卫生的日本人!
可以没厨房,但不能没浴室——  日本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是最喜爱洗澡的民族。 >> 详细

论坛
世界十大最负盛名的墓地
在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地,住在里面的不仅有死人也有活着的人。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