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三足鼎立谁得天下? 英大选候选人简介|英国5名游客被倒挂世界最陡过山车上20分钟|毕加索名画又刷记录 拍出上亿美元|
九球世锦赛最年轻冠军刘莎莎: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冠军目标
2009-11-27 15:05:39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27日报道:粉色的套头运动衫,浅蓝色的牛仔裤,扎着马尾,说话偶尔还会脸红。在大部分时间里,你实在看不出,刘莎莎和那些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家和学校的女孩儿们有什么区别。

可是谁说,给她一根球杆,她就能撬动世界。

直到现在,刘莎莎也不敢相信,在上周赛沈阳举行的女子九球世界锦标赛上,16岁的她会一举成为这项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在体操界、跳水界,13、4岁成为世界冠军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女子九球这个被贴上时尚、成熟甚至是性感标签的项目里,她怎么看也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

在此之前,莎莎最好的成绩是一次全国比赛和一次日本公开赛的两个第三名。那时的她,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

“我的梦想就是在18岁之前夺得一个是全国冠军,没想到提前了两年,而且是个世界冠军。真的太难相信了,我太幸运了。”她禁不住摇了摇头。

幸福来得确实有些突然。周日晚上夺冠之后,刘莎莎、第四名付小芳以及她们共同的教练张树春,连续赶了四五个场子,无数的酒席和恭喜一直“折腾”到凌晨六点。星期一下午回到位于鸟巢附近的付小芳台球俱乐部,又发现一屋子球迷都在等着他们回来。粉丝们送来了恭喜的花篮,手里拿着相机,期盼着能和世界冠军合张影。

这让莎莎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刚开始练球的时候,就天天看墙上挂着的那些明星照片,亨德利、丁俊晖、晓婷姐的,我就想,什么时候我能见上他们一面也算没白练台球啊,要是能有一起照个相就更满足了!”

如今,她不仅和世界冠军“见了面”,还“交了手”“赢了球”。对于上周日的决赛,她的全部记忆是“赢了几局,然后握手,所有人都在叫我的名字”,除此之外“大脑一片空白”。事实上,从1:5落后,到9:5胜出,她连赢了整整八局,打得头号种子、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国名将凯伦·科尔一边摇头一边无奈地笑。在此之前的半决赛里,败在她手下的是被誉为中国的“九球天后”、第一个获得世锦赛冠军的中国大陆选手潘晓婷;八进四时,她更是9:1横扫两届世锦赛冠军得主、中国台北老将柳信美。

乡村走出的九球冠军

时间到回16年前,1993年夏天,刘莎莎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焦裕禄一直是这个地方最著名人物。一直到将近13岁,莎莎还根本不知道台球为何物,更没有碰过球杆,只是听说三年前离开村子去外面学球的付小芳“打得不错”。

彼时的付已经是全国冠军,在台球界里颇有名气。刘付两家的关系又近的很,所以当四年前的一天早上,付小芳的妈妈来到张家问当时还不满13岁的莎莎愿不愿意去学球时,这个在上初一但又“不怎么爱学习”女孩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刘莎莎几乎完全复制了付小芳的成长路径。先是在付的叔叔在黑龙江开的台球房里学了两年,然后又来到北京师从张树春。

起初,张教练是不愿收莎莎这个徒弟的,主要怕精力有限顾不过来,反而都带不好。于是,小芳就一边从师傅那学,一边把取到的经再传授给莎莎。教练一看“这也不是个事儿”,就干脆一起教她们。

练球的日子里,每天至少八个小时,其间不能发短信、打电话。没有周末。这次世锦赛结束她们还好不容易获准一个星期的假,还被接踵而来的采访填满。

“我能有今天,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感谢小芳姐、师傅和黑龙江的叔。”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她说了不下十遍。“要不是他们教我台球,我肯定还在家里或者在哪里打工了。”在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刘莎莎执意将自己的金牌挂在了师傅的脖子上,奖杯则是和付小芳一起分享。

比赛之前,教练给他们制定的目标是小芳前四,莎莎前十六。当两人双双过关斩将来到半决赛时,教练也对金牌有了想法,但那时,他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小芳身上,毕竟莎莎还“太嫩”。然而付小芳在半决赛中以8:9遗憾地输给了科尔;而在另一边,刘莎莎以相同的比分险胜潘晓婷。

“虽然非常遗憾没能和莎莎会师决赛,但能看到她夺得冠军真的比我自己得冠军还高兴。”付小芳说这话的时候声音略显沙哑,那是决赛时,她为莎莎加油时喊出来的。

除了教练和小芳,莎莎夺冠之后当然也忘不了远在内蒙打工的父母和靠贷款上大学,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为她加油的哥哥。

最开始,莎莎的爸爸是不愿意女儿跑到千里之外去“学什么台球的”,但母亲支持女儿的决定。到了去年,父母为了和莎莎离得近一点,来到北京,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辆二手车,“给工地拉拉沙子和水泥什么的”。然而,生意不好做,两口子又跑到内蒙去跑运输,一直到现在。

“我后来才知道我妈在北京时还给人家当过保姆,洗过车,一天就是一百多辆。在内蒙的时候还把手弄伤了,老深的口子,她都不舍得去医院,”说到妈妈,刘莎莎眼圈红了,“现在好了,我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成为世界冠军之前的莎莎会陪业余爱好者练球来赚取点钱,收费是30元一小时,用于生活和比赛的各种开销,“好的时候,一个月有两千多”。不过现在,这条“财路”被断了。

“师傅说了,现在300也不能再陪练了,不是因为我成了什么明星,而是我需要更刻苦的训练。我知道我的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以后的比赛大家也会研究你,越来越难打。”

“除了更刻苦的训练之外,我知道,自己还是那个小女孩,还是喜欢和俱乐部里的服务生聊天,还是和我的姐姐们住在一起。这些都没有任何改变。”

从地上到地下

两个女弟子,一个第一,一个第四,张树春在适应“最成功的教练”身份的同时,发现自己实在有点忙不过来。除了莎莎夺冠当晚的接连不断的庆功宴之外,让他“头疼”的还有应接不暇的采访要求。从沈阳回来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已经记不清接待过多少记者,和弟子们摆过多少种来配合摄影师的要求。作为教练兼经纪人,他还要为莎莎和小芳安排各种比赛、训练,打理接踵而至的赞助、签约等事项。

“说实话,我没什么文化,除了打球其他的都不太会,现在很多事都要慢慢学。”张树春说。

20岁之前,他捕过鱼,挖过石油,卖过小百货,可都觉得没什么意思。直到遇到台球。那时的他,为了打球,有过“几天只睡几个小时”。

可家里不同意啊。作为家里9个孩子里的老么,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不想让他“天天混在台球房”。就连女朋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坚持了四年之后,他放下了球杆,开起了出租。“每天累的要死,根本没时间摸杆”。一直到两年后的一次交通事故,不再开车的他忍不住又回到球房里。再后来他到了北京,练球,教球,自己当了国家队队员,弟子成了世界冠军,直到今天。

可谁会想到能有今天呢?

“想当初大家都认为只有小流氓才去台球厅,没一个好人。不过的确,当时在那里打架的确是家常便饭。人的素质普遍都不高。而且那时比赛也不多,奖金更是少得可怜,只能靠赌球养活自己。时间长了,打出名了,也没人愿意跟你赌了。”张树春坐在属于自己的俱乐部里回忆曾经在地下室打球的情景。“哪像现在啊,丁俊晖,小婷都是偶像啊,还有莎莎。现在打球的人文化水平都提高了,球手也成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其实台球一直很有群众基础,只是之前不被大家认可。”

这个离鸟巢不到一公里、有三十多张球台的俱乐部成立不到五个月,就拥有了几百名会员。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台球项目主管张晓冬给出的数字,北京的台球俱乐部从2005年的700家增长到如今的1600家,同一时期,上海的数字从600涨到1300。

除了英语、钢琴、网球、高尔夫之外,那些苦心经营孩子前途的家长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朱婷婷的妈妈就是其中的一员。和张树春的哥哥姐姐、张莎莎的爸爸一样,朱妈妈最早也是不同意的,尤其是女孩,“怎么能去打台球呢”。直到她看到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潘晓婷的报道。一个亭亭立立的女子,精致得体的装束,优雅的谈吐,高超的球技,拥有美丽、荣誉和财富。原来女孩是可以把台球作为一项事业,说不定还能大放异彩。

一年以前,朱婷婷从浙江来到北京开始跟随张教练学九球。练了不久,她便取得了一个北京第四,这次世锦赛也参加了差点进入正赛。现在,为了支持她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愿意为她支付一年22万元的学费。

“莎莎夺冠之后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让我好好跟教练、小芳姐和莎莎学习。现在我天天和世界第一和世界第四练习,只要努力,说不定哪天就能赶上甚至超过她们,谁知道呢?”18岁的婷婷说。(中国日报记者    唐跃      编辑    裴培)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最热爱卫生的日本人!
可以没厨房,但不能没浴室——  日本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是最喜爱洗澡的民族。 >> 详细

论坛
世界十大最负盛名的墓地
在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地,住在里面的不仅有死人也有活着的人。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