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三足鼎立谁得天下? 英大选候选人简介|英国5名游客被倒挂世界最陡过山车上20分钟|毕加索名画又刷记录 拍出上亿美元|
从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关系
2009-11-20 08:30:12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20日言论版头条: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3夜4天的访问, 而其亚洲四国之行共6夜7天,中国行在时间上占一半,可见其分量之重。奥巴马是第一位在上任第一年就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他的首次访华是成功的。

上海之行让他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中国青年人的交流使他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和观点的多元化。北京之行有助于他与中国领导人建立更好的个人信任和工作关系,长城和故宫游使他体会到中国历史的厚重。相信奥巴马后会带者对中国有更好的理解和更高的重视回到美国。

中美《联合声明》可以看到两国关系有了系列进展:首先,在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上出现了一个新提法,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中,胡主席除了重申建设积极、合作和全面的中美关系,还指出两国元首同意将中美关系定义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其次,双方讨论了大量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合作、反恐合作等等,显示了中美关系从双边层次向全球层次提升的势头。第三,声明涉及的议题之多超出预期,显示双方决心拓展更多合作领域。另外,在留学生交流和新能源开发等议题上取得了具体进展。即使在争议性议题上,双方在原则层面有所趋同,如在台湾问题上,奥巴马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乐见两岸关系改善,在政治制度问题上,双方声明尊重各自的选择。

这次访问的一大背景就是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成功避免了政党权力转换而导致的政策波动影响,这得益于中国积极的政策应对。在奥巴马执政前,中方就积极与其决策班子建立联系。奥巴马执政之后,双方高层进行了密切接触,尤其是两国的首脑会晤,这为中美关系的良好开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平等交往的基础仍然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奥运会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逐渐显现,而国庆大阅兵则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和国防能力。这使得中美两国的力量差距不断缩小,为双方的平等交往提供了物质前提。

中国基本奉行的是低调和合作的对外政策,力量的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对外战略的和平性质,这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接受度增加。

此外, 金融危机的正面效应。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的金融地位受到重创,并累及实体经济。美国经济的复苏依赖于中国的高速增长和积极合作,美国对华的利益需求相应上升;而中国政府有效的危机应对也有助于美国对中国能力的肯定。

奥巴马上台之后积极推行“巧实力”外交,强调综合运用软硬实力,以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巧实力”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倡导多伙伴关系。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看,伙伴关系的定位有助于中美建立更具实质性的合作框架。

而且在奥巴马的决策班子中,熟悉中国事务的外交精英较多。他们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着深刻认识,趋向于对华采取理性务实的姿态。

尽管奥巴马的首次访华获得了成功,未来中美关系还存在大量问题。

首先是贸易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美在经贸领域的争吵增多,贸易环境趋向恶化;其次是人权问题。人权是长期影响中美关系稳定的政治问题,双方围绕西藏等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第三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问题。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展,美国对中国军力的担心会不断上升;第四,在气候变化、新能源等议题上,中美双方就减排原则和责任分担将争吵不断;第五,在东亚地区合作上,中美领导权之争将进一步凸显。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政策意图。而东亚合作的积极开展则使美国担心其被排除在亚洲合作进程之外;最后是台湾问题。尽管中美两国在遏制激进台独、维持台海稳定上保持了有限合作,台湾问题仍然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

而美国面临两类政策协调的困难。首先是政府内部的协调。由于奥巴马的决策班子政治明星云集,各部门政治取向的不同会加大政策协调的难度。其次是决策班子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协调。由于奥巴马与民众蜜月期结束,原来慑于总统高民意支持率而有所顾忌的政治势力开始提高嗓门,奥巴马对华政策的国内牵制相应加大。在中国,国内利益的多元和社会力量的成长增加了对美外交的政策协调难度。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影响国内民众的利益和情绪。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相关团体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内部的政策协调。

随着对外政策的失误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已经意识到其战略地位的下降。美国的政策应对是对内通过新能源开发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社保医疗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消除弊病,恢复美国的金融领导地位;对外则通过“巧实力”外交进行责任外包,通过“接触”、“倾听”和“磋商”换取他国对美国的政策支持。由于中国是“巧实力”外交的主要对象,责任分担的矛盾在中美关系中会比较突出。但是,中国并没有做好责任分担的准备。中国的民众和精英共同拥有的集体认知还是发展中国家身份,关注的问题主要来自内部治理。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中国在外交上主要还是采取防御姿态,目标是为国内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国际环境,而不是在外部“开疆拓土”,创制新的国际体系。中美在责任分担上的分歧将成为两国争端的重要来源。

但无论如何,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作为问题排在问题清单的后面,而作为帮助者则位于前面。中国的力量和模式意味着中国对美而言是一个问题,但相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等议题并不急迫。相反,美国在解决前述几乎所有的外交问题时,都离不开中国的政策支持。这一崭新的关系结构无疑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作者为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金灿荣     编辑   裴培)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最热爱卫生的日本人!
可以没厨房,但不能没浴室——  日本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是最喜爱洗澡的民族。 >> 详细

论坛
世界十大最负盛名的墓地
在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地,住在里面的不仅有死人也有活着的人。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