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地区的苗族“跳硐”

Updated: 2012-07-16 09:52

(市文化局)

  Comments() Print Mail Large Medium  Small 分享按钮 0

高坡是贵阳市地势最高的地区之一,它的南沿皇帝坡是乌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高坡民族自治乡既是贵阳市南部郊区——花溪区苗族最大的一个聚居区,也是贵阳市苗族最多的一个聚居区,人口约一万五千多。这支苗族不仅具有服饰上的特点,而且在古老的民风民俗上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习俗。

高坡乡的杉坪、甲定、克里、五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四、初六、初七和初八日,分别在四个地方举行一天的地区性苗族重大节日活动——跳硐。

这一天,高坡地区苗族和与高坡毗邻的龙里县、惠水县交界地区的部分苗族群众都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男青年身着天蓝色长衫,头上包黑色长头巾,手中捧着五尺长的大芦笙,边走边吹,拥向传统的跳硐地点;女青年的装束五彩缤纷,几丈长的黑头巾一层又一层裹在头上,前额上方的头巾象小木船头一样高高翘起来。上衣袖是两接的一长一短的彩袖,背

上是自己精工绣制的背牌,前腰间穿着长长的滚了红色布边的围腰,后腰以下的臀部上挂着全黑布壳质地的背腰。精美的银头饰、耳环、项圈和手饰,使这种打扮格外富于苗族特有的色彩。除了男女青年之外,其他的苗民在这一天都穿戴一新,他们汇集起来欢度自己的古老节日——跳硐。

跳硐的地点是一个个大山洞,这个活动是和苗族古老的丧葬习俗有关的。所谓“洞葬”(又称为岩棺葬)是把灵柩安放在溶洞中,这种溶洞常是一个家族、氏族的公共丧葬场所。有的山洞安放灵柩达数百具之多。这种习俗,有的地方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

参加跳硐的主要是男女青年,他们在洞中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往往是男的带头,女的尾随,边走边跳,边走边吹。芦笙在山洞中轰鸣,象一阵阵随风而来的潮汐声。后因洞中陈放灵柩过多,跳硐和观看的人又越来越多,有的村寨就把跳硐的活动转移到寨子边的牛打场上来(如甲定)。这样,跳硐的规模与气氛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牛打场上,人群圈围满了,在它外面又围上第二圈、第三圈。每一个队往往由一个自然村寨围成。舞者多至数百人,观者不计其数,场面十分壮观。跳硐有比赛性质,比赛哪一个地方的芦笙吹得好,比赛哪一个地方的服装漂亮整齐,比赛哪一个地方的舞跳得好……这些都是人们交口称赞、议论的话题。

最使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芦笙舞用两种节拍同时进行而又毫不混乱。这同一般舞蹈的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统一谐和的情况不一样。具体跳法是芦笙队以二拍子曲调边吹边舞,女子舞队却按三拍子进行舞蹈。女舞动作是左脚向左侧前移半步,右脚向左侧横移半步为一拍;第二拍是左脚向右脚靠拢后双腿屈伸膝一次;第三拍是双膝再屈伸一次。女队的三拍子速度与男队二拍子速度相同,不仅不受其强弱节奏影响,而且可以从男队二拍子中的任何一拍起舞。这样,整个女舞队跟随着芦笙队向左进行。

跳硐一般进行一天,欢舞的人们一直要跳到夕阳西下才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