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2-02-29 10:34

201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日报网消息,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信息发布会于2月28日下午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留学热门国的驻华使馆教育推广机构官员悉数到场,介绍各国2012年的留学新政以及各国在本届教育展的参展概况,为即将于3月10日在北京开幕的教育展预热。

澳大利亚:申请毕业后工作签证更便捷

近年来,为确保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通过制定《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策略》和修订《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后者包含了将于今年推出的“学费学籍保护制度”),以法律形式为国际学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权益保障。已经公布和即将逐步实施的学生签证的政策调整,包括大学学生签证简化签证程序和毕业后工作签证的权利,将使留学澳大利亚更具吸引力并为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工作经验提供了机会。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即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简称Austrade)东北亚地区教育专员、澳大利亚驻上海教育领事徐佩仪(Eliza Chui)相信中国赴澳留学生将进一步受益于这些改革措施,预计未来中国留学澳大利亚的学生数量将继续增长。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官方推广机构,今年将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和及上海的巡展。带有最新公布的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宣传标识 - “未来无限,机遇无限”的澳大利亚国家展馆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品牌的平台,将展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精彩魅力。访问者不仅能够能了解有关留学澳大利亚的优势所在,更可以便捷地通过在此设展的澳大利亚州政府展台全面详细地获取各州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 – 参加本次教育展的州政府包括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州。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展馆内的澳大利亚澳新银行(ANZ)、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集团(CBA)、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以及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CPA)将能提供一站式的咨询服务。澳大利亚17所院校(截至2月14日)也将在展会现场直面学生的咨询和报名。同时,澳大利亚国家展馆特设的讲座区域将在教育展期间不间断地举办各类主题的赴澳留学信息讲座和互动活动,从各州政府对于本州留学环境的详细推介,留澳归国学生的经验交流分享,到到申请澳洲留学的详细步骤。

据悉,澳大利亚展团将参加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展览。

法国:将独家提供“一对一面谈”服务

目前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有约3.5万名,其中有53%的学生就读硕士以上课程。法国高等教育署的官员表示,希望到2015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将达到五万名,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同时,法国也将继续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将把法国留华人员从现在的6000名提高到10,000名。

据法国高等教育署官员介绍,今年将有14所法国高校亮相法国展区。其中包括5所工商管理院校、 3所综合大学、3所工程师学院及3所专业技术学院。在本届教育展现场,法国院校将通过“一对一面谈”的形式与希望赴法攻读硕士或博士文凭的学生见面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希望参加“一对一面谈”的同学必须提前于以下网站报名,并选择希望面谈的院校:www.chine.campusfrance.org

展会期间,法国驻华大使馆代表还将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献上两场关于法国高等教育的说明会。

除北京之外,法国高等教育署其他地方中心还将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广州、成都、上海和郑州的活动。

此外,为了给希望赴法的中国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法国驻华大使馆于2011年3月推出了全新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项目 - France Excellence。

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和科技处联合推出,此奖学金仅面向希望赴法攻读硕士阶段课程的中国学生,专业涉及广泛,如:理工、经济与管理、法律、政治及社会科学。

2012年,France Excellence奖学金项目扩大了奖学金候选人的专业背景范围,增加了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新闻、信息学、传媒等专业。

另外,候选人范围除了涉及已具有一定法语基础的学生,此奖学金还包括希望到法国攻读英文授课,或者先到法国进行法语培训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生。

在法国学习期间,此奖学金获得者将接受学习、生活全方面的资助。

加拿大:中国留学生占国际学生的四分之一

据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教育专员张克介绍,目前在加拿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7万名之多,占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加拿大很重视在中国的教育推广,目前已经有超过40多家各级加拿大院校确定参加此次教育展。加拿大艾伯塔省和魁北克省驻华办事处还将在巡回展上设立省政府教育咨询展位。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移民处近年来也致力于不断改进签证手续使之更便捷有效和增加申请方式的多样化,赴加学生签证申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捷。此外,据张可介绍,2011年,中国通过短期签证赴加拿大的人数达到25万人,加拿大政府计划到2017年将持短期签证赴加的人数增加到50万人。

为了使进入加拿大变得更加容易,加拿大移民局还施行了一项新的举措:发放新的长达10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使签证申请变得更加便捷有效,往返加拿大变得更加容易。

荷兰:小国家 大机遇

据Neso China(荷兰高等教育协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建立的办公室)的官员介绍,今年荷兰将有8所荷兰著名大学组成强大阵容的“荷兰展团”参加七大城市(北京,郑州,成都,上海,西安,武汉和广州)的教育展。此次荷兰展团的特色突出在; 名校集中体现,覆盖领域全面,既有中国学生比较关心的商科领域的翘楚,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蒂尔堡大学,也有理工科方面见长的荷兰屯特大学,还有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多个橙色郁金香奖学金名额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应用科学大学里,既有引领荷兰传媒管理学科的乌特勒支应用科学大学,也有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领域被大家广为认可的斯坦德应用科学大学。

同学及家长将有机会和荷兰高校校方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Neso China 也会派出荷兰留学咨询专家到现场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荷兰是最早开设英语授课课程的非英语国家之一。荷兰的高等教育机构今天提供超过1,500种国际英语授课课程。这使荷兰成为欧洲大陆国际教育的领跑者。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严格的法规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荷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2011年,〈泰晤士报〉将荷兰的12所研究型大学列入世界大学“前200强”。

爱尔兰:“最友好的国家”

爱尔兰驻华使馆官员介绍,这将是爱尔兰第十三次参加教育巡回展。本届教育展爱尔兰将有7所院校参加在北京、上海、成都的展会。

爱尔兰的环境成为吸引留学生的一大亮点,据介绍,爱尔兰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孤单的星球》评为全球最友好的国家。

据悉,目前在爱尔兰就读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五千人。

新西兰:多项利好政策吸引留学生

新西兰驻华使馆教育参赞Alexander Grace女士说:“新西兰作为国家展团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已经8个年头,这个展览帮助新西兰和中国之间的教育连接更加紧密。”今年是新中两国建交40周年,新中两国教育关系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新西兰就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支付的学费与新西兰国内学生相同,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学生签证的受理时间缩短为25天,87%的中国学生能在15天内拿到签证。

持有学生签证的学生每周及节假日期间可工作20小时,以补贴生活费用。如果愿意申领工作签证,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在新西兰工作。据Grace女士介绍,新西兰的雇主十分青睐中国留学生,有43%的学生在毕业后留下来工作,23%的学生随后转成永久居民。

此外,根据工作假期计划,每年1,000名中国年青人可以到新西兰旅游一年。在新西兰期间,他们可以工作、旅游并参加短期课程的学习。

英国:参展院校类型广泛

在本次巡展中,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将携60余所经英国政府认证的英国院校组成英国展团集体亮相,其中不仅包括高等教育的知名学府,还包括预科学院、私立中学和语言学校等,同时,院校涉及专业广泛,为想去英国留学的人们带来多种选择。对英国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借此机会,与院校代表和相关官员直接交流,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关于招生计划、入学条件、课程分类、奖学金及英国当地生活状况的信息,选择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目前有九万多名中国学生在英学习,而修读高等教育课程,包括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超过七万名。英国现有140多所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多种专业课程,颁发国际公认的文凭。英国提供大约830000种不同专业的课程,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点及特长专业,国际学生总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为了帮助有计划去英国留学的人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工作人员将会在北京、郑州、成都、上海、武汉和广州的展会现场设立咨询台为公众解答有关留学英国的各类问题,包括英国教育体系,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学校,最新奖学金信息, 英国文化解析,如何准备申请材料,雅思考试概况,留英校友的经历和建议,以及学生签证申请最新政策等信息。

从2012年4月起,英国将取消PSW签证,留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两种新的途径申请在英国工作:记点积分制第二层级工作签证以及毕业生创业者签证。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于2012年3月10日至3月25日在北京、郑州、成都、上海、西安、武汉和广州七个城市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届时,将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展。

(中国日报网崔旭燕)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站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84883300, 传真:8610-848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