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在东部某部属高校读完博士后,回到了本科时就读的河南大学任教。他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自己所在的学科发展前景不错,因为“有几个教授都在做,所以带的还不错”。但他同时强调,这几年 “经费投入还不太多,很多老师也在讨论升格部属高校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对经费的体会尤为明显和直接。南昌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位博士就坦言:“部属院校好,博士生科研经费多,毕业去向也好。”
《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5年河南大学合计科技经费约2.8亿元,南昌大学约4.8亿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这一数据上,则分别为26亿元和43亿元。
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科研经费的差距外,部属院校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量上本就具有“先天优势”。这一数量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校是否具有领先国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人大一个学校博士培养名额,比河南省所有培养单位加起来还多好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陈辉说,“这说明中西部在师资人才上劣势很明显。”
“我本科和博士都在部属高校,印象中似乎非部属的高校博士点要比部属高校少很多。”中山大学博士谭杰表示,“按照我的理解,非部属高校可能比较偏重本科和专业技术教育,但这也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得到教育部的支持。”
“联盟本身给出一个信号”
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其实多次有意调整高校分布格局,西安交通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校于1956年由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而来,随后形成了上海、西安“一校两部”的格局。
这些重新进行资源分配的政策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计划”)在很多教育学者看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口支援计划启动于2001年,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实施对西部地区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13所受援高校实施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队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据我所知效果还可以,如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这里面有教师、管理人员的交流,(支援高校教师)去受援高校上课、挂职、办讲座、带科研等,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介绍。
既有的数据显示,在对口志愿计划实施第8年,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等5所受援高校同批入选“211工程”,13所受援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也由5个增长到46个。
对于13个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早在2004年,教育部即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
省部共建的初衷即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中西部省份部分高校获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也发展出了不少地方特色学科。
例如,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茂莉就对澎湃新闻表示,贵州大学的民族学“实力很强,优势明显”。
不过,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报道,在当年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表示,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评审布局中,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政策差距太大,并不公平。
上述报道还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提出,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绝大多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仅为1.63亿元。
“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中央财政对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郑强说,这非但谈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让人担忧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彼时,郑州大学、贵州大学以及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最早列入省部共建的大学,已经悉数进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名单。
这一工程于2012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简称“一省一校”。据中新网2014年报道,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国家共拿出60亿元人民币对上述14所高校进行支持。
“为什么说一个地方要有一个高水平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陈洪捷认为,“一省一校”有多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如果学校没有水平,好的人才自然到别处去了。因此重点扶持地方学校的科研教学发展,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留住学生。因为从全国一盘棋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会导致人才流动不均衡,资源如果分配更均衡可以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让当地的优秀人才在当地好的院校汇集起来。第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立,会吸收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来就业,这样就为学术生态构建了良好的环境。”陈洪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一省一校”的14所大学自愿组成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以下简称“协作联盟”),下设秘书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常设在贵州大学,秘书长由贵州大学校长担任。
除了发挥各校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开展了全面合作外,联盟也明确提出一项重要目标——“争取国家部委更大的支持,促进形成国家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
以贵州大学为例,贵州大学新闻网2016年6月报道指出,2012年到2015年,贵州大学获得国家财政4亿元支持,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此外,5月29日,贵州大学也得到财政部“提升工程”2016年中央5000万元专项资金。
“联盟本身给出一个信号,在这些地区的高校有一种追求,高等教育资源缺少的地方有这个诉求,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对待的。”陈洪捷说。
此前,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中西部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包括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