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不仅仅意味着行政管理归口的不同,科研经费、师资力量等资源也大有差别。
澎湃新闻统计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后发现,当年已收录数据的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拨入经费约612亿元。这一数字由28亿元科研事业费、71亿元主管部门专项费、274亿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217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16亿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6亿元其他经费组成。
上述64所直属高校,在当年的14万个“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中,共拿到约400亿元的拨入经费。资料显示,这些直属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约27万人,平均每人得到15万元经费。以北京大学为例,当年拨入经费约17.1亿元,在读研究生6427人,平均每人得到约26万元。
而在地方院校一栏中,已收录数据的有1037所,拨入经费约480亿元。这一数字由31亿元科研事业费、84亿元主管部门专项费、166亿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142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51亿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6亿元其他经费组成。
同样的,这些地方院校在当年约24万个“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中,共获得约287亿元拨入经费。根据资料显示的约27万参与研究生,平均每人得到11万元经费。
此外,上述资料也显示出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在教学、科研人员拥有量上的多寡。
当年收录数据的教育部61所直属院校共有约22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所院校拥有近3600位;而收录数据的1058所地方院校共有约66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所仅600多位。这意味着,教育部直属院校在人才拥有量方面约为地方高校的6倍。
“不是非要平衡,但应考虑地区布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日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高等教育分配不平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国家资源经费有限,有选择地扶植一些重点院校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应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他说,“很多地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缺失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应该解决。”
陈洪捷的说法得到了兰州大学青年教师李明(化名)的认同。
尽管兰州大学早在1997年就成为第二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其后也进入“985工程”名单,这些年却一直饱受高水平人才流失的困扰。
在李明看来,东西部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体现在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也就是“国家队”内部。除了有正常的人才市场化原因,体制上的重视程度和经费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兰州大学很多人才“出走”的原因。
早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代表团的代表就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尽管兰州大学于2004年启动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希望吸引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但仍未能扭转人才流失的态势。
“我亲眼见过一些理科研究做得不错的,但没有给相应的重视,导致整个团队都走了。”李明说,虽然在兰州大学有自己熟悉的治学环境,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自己“也会跑”。
在今天,地方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本身的事情,还关乎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溢出效应更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对澎湃新闻表示。
尽管秦惠民一再强调,与基础性教育强调地区均衡程度不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其衡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部分学校是否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而非所有学校是否平等和均衡,但他仍然认为,为了区域的发展平衡,在中国适当考虑高等教育布局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是有必要的。
实际上,面对既有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少非部属的中西部地方高校已经连年“向上”呼吁,以期得到资源分配上的政策倾斜。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因连续9年在全国两会上为河南的“教育公平”提出建议,被称为“最执着政协委员”。
他曾多次对外表示:“河南两百多万名大学在校生,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
5年前,娄源功曾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谈到河南大学财政经费不足的发展状态:“学生平均占地60平方米,教学实验行政用房人均20平方米,住宿生人均7.5平方米,每个学生100册图书……这是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标准,达不到就不合格。按照这种标准,现在每招进来一个学生,我都得算算学校会赔多少钱。”
升格为“部属”不仅仅是出于对头衔的渴望,隐匿其背后的经费问题一直静默展示着力量。而倘若没有拨款支持,一些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或都成为空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明在《论普通高校十年扩招中经费投入的特征、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普通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普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普通高校总投入不足主要是由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这一主渠道投入不足及学校自身和社会团体等渠道投入偏少两大原因造成。
他谈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拨款采取“扶优保重”政策。中央政府更注意国内少数重点大学的投入,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无法保证应有经费的投入,导致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办学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