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福州 > 福州要闻
![]() |
老福州过年分4阶段 20多幅画作细数闽都春节民俗 2011-01-28 09:54
27日,记者走进陈友荣家中,老先生正在贴春联,上联“金鸡争唱晓”,下联“玉兔喜迎春”,横批“吉祥如意”。陈友荣说,在福州人眼中,“祭灶日”就是春节的开始,当天是一定要贴春联的,“以往,在这天之前大家便已经理好了发、买好了新衣。” 陈友荣说,老福州过春节主要分为4个阶段:腊月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 根据这4个不同阶段,陈友荣最近创作了20多幅闽都春节民俗画,向大家展示福州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是福州民间“祭灶日”,当晚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该户一年里所行善恶和凶吉祸福情况。户主怕灶王爷说坏话,当晚会在厨房灶边供上灶糖灶饼、尾梨(荸荠)、橘子、花生、甘蔗、红豆腐和菠菜等物,其用意是用糖粘住灶公灶婆的嘴,让他们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同时请灶公灶婆品尝时令水果,求他们上天多美言。福州曾有这样的童谣:灶公灶妈上天较豪华,下地保护奴,保护奴爹有生意,保护奴奶福寿长。福州商界还在二十三日祭荤灶的传统。 贴春联、挂年画。以前福州民间为迎接春节,多在农历腊月廿四前后择日进行大扫除,把大柱、门楣擦洗干净,然后贴上新的春联,在家中挂上年画。以往,福州贴春联还在红联上端加以“白楣头”。陈友荣介绍说,这是明代遗民民族意识的印记,“明朝灭亡后,福州沿海民众仍继续抗清,过年时就做白头红联‘戴孝’,以纪念明朝。不过这种民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消失了。” “花花面壳”。临近除夕时,有人会肩扛木架,上挂“花花面壳”,走街串巷叫卖,极受儿童喜爱。“这个‘花花面壳’,其实就是用马粪粗纸制成的人物脸谱面具,最受欢迎的有关公、孙悟空、孩儿弟、观音等。”祭灶前,外婆会将这“花花面壳”连同灶糖灶饼一起送给外孙,小孩子可以把它蒙在脸上做各种游戏。不过,这“花花面壳”只能玩到正月底,到农历二月初二就必须烧掉。“民间传说,如果将它保存起来,面壳会成精,吃家中的米。不过烧毁时,很多孩子舍不得,有的甚至会哭起来。” 除夕祭祖。从前按照福州习俗,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要祭祖,在祖先龛前摆上丰盛的贡品:一蒸笼大米干饭和年糕、鸡鸭鱼肉、螃蟹、虾、福橘等。福橘表示吉利。大米干饭要到正月初二才能开始吃,象征年年有余。祭拜祖先完毕,合家欢欢喜喜吃年夜饭。有的闹通宵,即“守岁”,迎接新一年到来。 来源:福州新闻网 编辑:唐智 |
|
|||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