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English | Français
中国文化    |    英语点津    |    新漫网    |    
 
查询: 搜索     高级查询
福州 > 闽都文化

仓山潘墩村九座明代古庙连成一条街

2010-05-06 14:08

仓山区潘墩村这小小的一个村庄,建有妈祖庙、临水娘娘庙、泰山宫、太师宫、五帝宫、将军庙、文天祥庙、文昌庙、包公庙。九座古庙皆始建于明代。  

仓山潘墩村九座明代古庙连成一条街
 

九座古庙以文天祥庙排在最前面,文昌庙紧跟其后,将军庙在文天祥庙对面,包公庙在文昌庙左边。再走几步,就见到其他五座古庙,五座古庙内有门可以互通,紧紧相连。组成了潘墩村最热闹的村中心。   

村中,还有多块清朝石碑也完好地屹立着。透过石碑上已经有些模糊的字迹,记者可以辨认出:立在临水娘娘庙的石碑,是清朝咸丰十年重修此庙时立的;在古庙街广场立有3块清朝石碑,分别是道光三年、咸丰二年、光绪二十九年重修庙时立的碑;在文天祥庙内,分别立着乾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此庙时刻的石碑。   

明代古祠精彩依旧

在潘墩村古庙街里,还有一个非常精致的潘家祠堂,它的出生年月仅次于九座古庙中的文天祥庙。因为潘墩始祖潘龙与抗金名将义结金兰,并曾在潘墩练兵,因此在宋朝灭亡后,潘龙隐居他乡,临终前嘱后人要搬回潘墩,为文天祥建祠堂,让潘家世世代代纪念文天祥。1380年,潘龙孙子搬回潘墩,顾不上为自家建祠堂,先倾家族所有当年就为文天祥建了祠堂。直到1490年,潘家后人才为自家建了“龙津潘氏宗祠”,光绪十年重建。   龙津潘氏宗祠的屋梁、柱子、花瓶图样的墙围,均为明代洪武十三年时的部件。额匾“龙津潘氏宗祠”、“入孝”、“出悌”为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潘炳年所题。墙上浮塑“花开富贵”、“梅雀争春”、“锦绣前程”等也为清朝时作品。“龙津潘氏宗祠”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藻井,四角刻有四时花鸟,以示四季常春;外环以周易八宫为象意,内三层共192套斗拱叠在一起,拱托内环八层192套彩绘,成“百云集汇凤凰池”,中心嵌以象征如意的灵芝头,如意环拱龙凤朝阳。此藻井也建于光绪十年。  

明代药局还完整保存  

就在大王宫的斜对面,有一个门上钉着红底黑字“保和药局”牌子的木屋,屋前有柜台。记者叩门而进,见当年诊室、制药房都还在,还存有一些药柜。村中老人告诉说,这是建于明代中期的“保和堂”药房。这个药房既诊病又做药,因医道好,药效高而远近闻名。   从明代开始,这位潘龙后人世代在此为医,解放后公私合营,保和堂也加入公家药店。“保和堂”最后一位从医者是潘家的一位姑娘,十余年前才退休。村中老人告诉记者,潘家行医快有500年了,当时在南台岛非常有名。每每瘟疫流行,潘家总是倾资赶制药丸无偿赠送疫区乡亲,善名远扬。民国时,有“菩萨”之称的海军上将萨镇冰有感于潘家的菩萨之心,曾挥笔为潘家题写了“保和堂”牌匾。“保和堂”姑娘潘萍可,是现在福州美可食品公司董事长,她就曾多次捐款维修潘墩文物。  

村中人以保护文物为荣   

走进潘墩,能听到许多村民爱护文物的故事。龙津潘氏宗祠里,原有一块朱熹题给潘氏祖宗的牌匾,上刻有“万代如见”。文革时,福州市里来的红卫兵要砸烂烧毁这牌匾,村民潘良官冒死扛回家,放在自家床上,红卫兵几次逼他交出,他横在家门口,说:要命有一条,要匾我不给。保住了这件宋代文物。  

文天祥庙里有六幅明代壁画,画着文天祥的六大助手。文革时,红卫兵要铲掉壁画,村民们急中生智,先在壁画上遮一层纸,后再粉刷一下,保住了这六幅壁画。  

村中现在有好几块清代古碑,文革时破四旧,潘墩人将古碑抹上一层泥,抬到家里保护起来,所以古碑完好无缺。村中人还热衷于捐钱修文物,近些年来已累计捐款100多万元保护村中文物,仅今年修“龙津潘家宗祠”就捐了40多万元。

来源:福州晚报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