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美国赌城酒店设计像凹面镜烧伤客人|美巡天望远镜首次发现风险小行星|英国摄影师非洲邂逅粉色河马|
从天津到坎昆 气候谈判路向何方
2010-09-29 18:58:44      来源:腾讯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坎昆会议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很难有完美结局

我觉得像这样的讨论里面,到底谈判的路线图应该是什么样的,谈判的完美路线图已经破产了。在哥本哈根之前,我们可以有一个最终期限,在那之前所有的东西一点一点齐头并进,借助哥本哈根的契机一次性地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是一个拼图,全部都拼到一起,最后希望一锤定音的完美路线图。

但是在哥本哈根结束以后,在全球的政治现实来看,这个路线图已经是非常不可能的了。但是与此同时依然有很重要的国家秉承着这种立场,就是“nothing is agreed until everything is agreed”,这个是美国的立场。美国的谈判观点是我在所有问题都水落石出之前,我不会先同意一部分,再留下一部分以后讨论。我必须等到所有的东西都搞定了我才能点头,这个是美国比较强硬的一个点。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坎昆不太可能达成一个最终结果,那坎昆到底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在公平方面,全球空间排放的划分还没有进展,包括提到2050年的减排目标,这个会是一个终极的政治矛盾。所以其实是我们不太预期这样的问题会在坎昆得到任何形式的解决。在法律约束力的方面,也可以认为是MRV的问题、数据透明度的问题,也可以认为是落在这个区域里面的,因为实质上现在主要的焦点一部分是在《京都议定书》中像俄国、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但是更重要的是美国,看美国到底能够接受多严格的法律约束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问题你可以认为是一个防火墙的问题,就是说我有一船发达国家,我有一船发展中国家,不管最后的决议是什么样的,中间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不管我这边的约束力有多强,但是必须和发达国家这一船能够拉开相当大的距离。在减排雄心方面,现在还有很大的缺口。其实这些都会是比较关键的,也是政治争议最强烈的问题。

还有在资金方面,今年大家期望值比较高的是全球气候行动资金支持的问题。现在一直以来说我们需要重建信任,在过去两年,从哥本哈根之前到哥本哈根期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信任缺失的问题,被认为资金有可能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坎昆能够达成的完美的成果可能性非常小,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是关起门来说话,从现在的政治情况来看非常非常小。它有没有可能是类似于完美的成果呢?比如说美国依然不能取得进展,但是我们剩下其他的国家可以向这个方向迈进,要让坎昆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授权路线图,如果坎昆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到什么时候能够达成,指望所有的国家往那个方向迈步,2011年或者是2012年。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坎昆出来的可能还是像哥本哈根的协议的东西,不会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不一定是《议定书》这样的东西,而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国家我能做多少,我就提多少,再看用什么机制衡量。至于中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壁垒和防火墙能有多严格,就看到时候的情况了。也有坎昆就像哥本哈根之前“波茨南会议”一样,没有什么成果,就是往前走。

最糟糕、最糟糕的就是,我觉得没有人会把它形容为“崩盘”,但是可能会有一些国家对这个谈判的过程有非常严重的反对情绪,而使得联合国谈判的过程受到很大的削弱。

对坎昆的几大疑问

现在看看在坎昆的时候,我觉得还有几大疑问。

第一个是对美国的疑问。在天津的时候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问问。之前几次谈到大家不要美国,我们自己往前走,特别是关于欧盟和发展中的“基本四国”(中国、印度、南非、巴西),有没有可能说欧盟和这些发展中的大国创造一种什么条件携手往前走,不管美国能不能跟进,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往前推,把美国先放那,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策略?可能性在哪里?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在减排的雄心方面,欧盟的位置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但是有没有可能把减排目标提到30%,在资金方面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然后就是基本四国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受到非常大的关注,但是最近几个月媒体对这四个国家的关注度稍微下降了一点,对这四个国家来说,他们在坎昆之间的联盟和策略是什么样的,可能也是一个点。

我刚才还说了,坎昆毕竟是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一次大会,墨西哥和美国的关系很近,但它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也很近,而拉丁美洲的国家可能是这次坎昆会议不确定性的地方,这里我要打个问号。但是拉美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在哥本哈根的时候非常反对哥本哈根协议元首们凑在一起形成的政治协议,最终成为哥本哈根的协议。就是因为这几个国家的剧烈反对,所以还是一个政治协议。这几个国家的态度,因为拉美这十几二十年社会运动的大方向是反全球化、反资本主义、反美……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了,但是可以预见这些国家的社会运动和观点在坎昆也有可能是非常独特的,它们也可能会扮演很特别的角色,还有一些小岛国和非洲国家等等的。

最后我想再提一点,虽然谈判本身是技术化的,非常技术性的,其实最后能够达成什么结果,最后是积极的重要进展,还是突破?这个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各个国家的政治意愿。在一些问题上,其实最后是一个政治的博弈。

比方说我觉得MRV数据透明度的问题它完全是一个政治博弈的问题。对于NGO来说,站在国内行动的角度上讲,中国要提高数据透明度,要提高环境数据的可靠性,这个方向绝对是对环境有利的,是中国应该做的。但是如果放在国际谈判下,到底他们能不能同意?那就取决于中国有没有可能得到一个好的条件,让中国能够接受这一点。而且提高透明度这一点并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在技术上是可能的。但是回到原点来说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中国和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问题是不是能够得到解决。

其实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是有可能推高大家的政治意愿或者是还能够扭转一些结果的,一个是现在大家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认识,哥本哈根结束以后有过一阵“怀疑论”,对科学上的质疑和不确定性。但是我感觉最近几个月这个波浪已经过去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重新相信气候科学的正确性,包括这么多气候和灾难的频发,像俄罗斯的林火至少使得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第一次出来说气候变化果然还是弊大于利的,果然还是会发生的。虽然这不一定能够足够快地改变他们的立场,但是有一定的作用。洪涝、干旱、飓风、墨西哥湾石油泄露等等、等等的。

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国际协议讨论的疲软和它的困难并不代表着这些国家就没有再采取行动,并不代表应对气候变化就没有在进展。我觉得行动是另一方面,其实在很多国家内部已经在发生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有没有可能我们更多强调的不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立场在掰手腕,而是更多地强调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的转型机遇,像《纽约时报》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讲的以前是“军备竞赛”,现在开始讲“绿色竞赛”。也有一种说法是发展中大国和发达国家大国之间要向未来竞跑,可能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起跑线上已经不是特别快了,但是它的国家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所以最后到底能够达成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些问题是NGO很难百分之百确定地回答的,其实问题的答案是取决于很多关键的国家对未来的机遇和困难的判断。(来源:腾讯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本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开博!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已经开通自己的中文博客,并首发船长归来的机场图片! >> 详细

论坛
琉球古国:处处渗透中华风
日本废琉球为县后,极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识,企图使琉球人忘却本国历史。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