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产生新一届领导集体
2013年3月5日下午,张高丽在办公室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工作。新华社发
张高丽:群众说好 才是真好
66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是排名第一的副总理。这位有经济学专业背景、历经各个岗位锻炼、长期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副总理将在新的岗位上,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6日上午,在全国两会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时,有的代表关心他的工作,张高丽说,十八大以来,他甚至比天津时还忙,因为除了解熟悉情况外,主要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事非经过不知难。”张高丽感慨地说,“正是靠改革开放,也只有改革开放,才有中国的今天,才有中国的明天,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他的工作经历中,张高丽一直强调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他在广东省担任副省长期间主管工交基建,广东率先实行电价改革,以应对电力紧张;90年代,他多次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谈判,建立了“以核养核”的发展机制。1998年他主持深圳工作时,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决定全市土地公开招标出让和政府采购招标。深圳还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简化通关手续,全面加强粤港澳的合作。在广东担任副省长、常务副省长十年期间,他主持和参与许多重大项目的谈判合作,为广东的发展和开放贡献力量。
张高丽说,现在改革开放都进入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深谋远虑,积极稳妥推进财税、金融、分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坚持以质取胜,开拓全方位多元化国际市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开放水平。
两会审议期间,张高丽边听边记,不时插话,要求“不要照本宣科”,多提建议和意见。会场内笑声、掌声频频。谈到具体问题,他引用世界和全国经济各项数据,从全局分析证明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现在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
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张高丽说,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和资源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也才能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关于城镇化,他指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是中小城市,大城市不能盲目扩张”;关于财税金融工作,他指出,去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97.4万亿元,数量不少了,现在重要的是要当好家、理好财,把资金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