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学博士教你如何“打”孩子

2012-08-22 16:07:33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哈佛教育学博士教你如何“打”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早些年学校禁止体罚孩子开始,打孩子一度为教育的禁区。十几年温情教育发展,我们却发现孩子并没有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于是虎妈狼爸一夜兴起。棍棒教育的复苏真的能帮着我们改善对孩子的教育?近日北京理工出版社出版的《规矩和爱》上市,试图为左右为难的父母解开疑惑。

作者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王涛博士对打孩子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是对父母的要求却很高。

打孩子是为了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失去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对自己冷漠,对他人残忍,和禽兽无异。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应该是一件认真而圣神的事情,不能随便为之。

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用怒气打孩子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权力的滥用,没有积极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中,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愤怒。而当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

打孩子不能用手,而需要杖。《圣经》三处经节提到要用“杖打”来体罚孩子,中国古代家庭中也有一根用来打孩子的杖,叫家法。杖的作用不是要让父母打起来省力一点,而是有着非常严肃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且去拿杖的短短几秒钟时间也是一种缓冲,帮助我们冷静下来,不带愤怒的打孩子。

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语言交流。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是树立规矩权威的过程。不是我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外,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是态度要坚决。

打孩子需要爱。当没有愤怒时,打孩子变得艰难无奈。当父母带着这份无奈不得不打的时候,体现的是父母对规矩的敬畏和对孩子灵魂的大爱。

打孩子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对父母的爱的检验。打孩子不仅对父母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平时就培养孩子对父母和规矩的敬畏。王涛博士告诫父母,不要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去打孩子,以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