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惠港政策助香港经济健康发展
回归前夕的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过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预言回归后的香港将会衰落。香港回归已经15周年了,这个预言并没有成真。这个预言之所以落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给予了大力支持。
1、全力维护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局面。
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为了维护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港币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香港的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动荡。中国政府在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入市反击国际金融炒家,打退了国际投机资本对港币的炒作。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香港经济陷入低迷、失业率大幅上升,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内容涵盖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加速了内地与香港相互之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个人游”对香港旅游、零售、酒店等行业其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为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发展提供了信心,使香港经济得以从金融危机、非典等打击中全面复苏。2008年下半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出口大幅下滑、内需严重萎缩、失业率上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四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衰退2.5%。2008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的共14项强有力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机,继续巩固和提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政府为维护香港经济繁荣稳定局面而推出的系列政策既照顾现实,又考虑长远,针对香港的特点制定目标,成效十分显著。
2、大力支持香港金融业发展。
一是重点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使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内地公司有近700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5.8%,市值11.87万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8.7%。今年1至4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748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额的96.4%。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和存款证分别达到5523亿元和1220亿元,合计6743亿元。目前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二是内地不断提高对香港金融业开放的水平。支持港资银行加快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加强双方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合作。
3、大力支持香港稳定物价、改善民生。
内地长期平价供应香港市场所需要食品、饮用水、电力和其他能源。据统计,香港新鲜食品,例如活猪、牛、鱼、家禽及蔬菜,超过九成来自内地。内地食品的大量平价供应,稳定了香港的物价。例如,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今年1月表示,“2011年,内地供港活猪占香港整体供应94%,内地供港活牛占香港整体供应100%。其中,活猪拍卖价已由去年7月最高达1844元一担,回落至去年12月平均1425元一担。而2011年的蔬菜售价亦大致保持平稳。”而且,在商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管理下,内地质检部门对供港食品进行了最严格的监督检查,保障了供港食品的高质量。另外,广东提供的东江水占香港淡水消费量的75%以上,大亚湾核电站供电占香港用电量的25%。随着内地天然气管道连接香港,内地供应的清洁能源在香港的能源消费中也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推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帮助香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推动粤港两地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粤港互通的现代物流网络。近年来,多项重大跨境基建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等相继开工,其他一些跨境重大基建项目也在研议之中,今后粤港两地跨境基础设施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二是通过CEPA 以及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大大拓宽粤港两地服务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目前,包括40多项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措施、发展金融业务、在粤的港资企业升级转型和粤港创新科技合作等等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三是推动泛珠三角“9+2”经济合作(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按照市场规律推进区域合作的宗旨,达到资源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沪港、京港等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展香港经济发展的空间。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统揽全局、立足长远,全力维护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大局,造福香港社会人群,国际社会有目共睹,香港同胞感同身受,港人应该珍惜中央政府的关爱,努力奋斗,再创新的辉煌。
(本文作者Paul Peng为资深时评撰稿人。)
来源:中国日报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