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舆论怪圈?

2012-06-26 09:18:02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网络有效激发了政府的神经机能

“塔西佗陷阱”中蕴含社会管理创新机遇

“化解网上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某种不信任情绪,需要民众深入地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转型期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也需要领导干部以更加诚恳的心态和更加透明的方式,回应民众关切,改进工作作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网络对社会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方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6月11日,武汉市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随后网上出现各种传言,引发猜疑。面对传言,武汉各相关部门共同行动,短时间内出面澄清,力促信息公开透明,较好地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

事后,网上有评论说:“信息及时公开、政务透明、直面问题,可以推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提升,赢得市民的理解与信任,这或许是本次雾霾事件的一大‘收获’。”

“很多网络事件都在推动着政府部门的自我改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导张志安说,过去,政府部门对信息的“选择性发布”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判断,而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则来到需要随时随地回应网民的前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技巧、智慧、话语方式也需要逐渐完善,从心态到语态,都应更自然更充分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接。

张志安举例说,“5·26”深圳跑车飙车案中,深圳警方高度关注网络民意。针对网民质疑,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即时公布结果。同时,检察院介入进行第三方监督。这些方式事后被认为是处理过程中的亮点。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坦陈,交管局连续三次及时新闻发布,不仅推动了整个案件的侦破,而且也推进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任。由此看来,舆论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不可怕,网络也可以成为政府疏导公众舆论的“减压阀”。

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淼看来,“塔西佗陷阱”并非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只是网络的传播规律会从正反两个方面都对此产生巨大影响。他建议说,舆论关注的事件中,政府发布信息应真诚坦诚,强调专业性并留有余地。凡此种种,无不与网络时代的传播特性有所关联。

祝华新认为,“网络有效激发了政府的神经机能,提高了决策速度,使政府变得耳聪目明,身手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