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报告指出,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老工业企业搬迁和它们以往的环境管理水平落后,中国不少城市正在或即将面临日益严重的由于老企业搬迁留下的污染场地清理问题。妥善的修复和再开发这些污染场地将减少环境和健康危害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鉴于中国目前有关土地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尚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需要加强和完善有关污染场地修复和再开发的法律体系,以明确土地污染修复中的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为污染土地的再开发提供简明清晰的指导。
污染场地(又称“棕地”)是指由于现存或潜在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而可能导致其扩展、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化的土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原来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迁出,留下了大量污染场地。“这些日益增多污染场地带来了双重问题:一方面是给中国人口稠密区域带来环境和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是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世界银行“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项目经理和报告的主要作者谢剑博士告诉记者。他强调指出,中国城市对老工业搬迁遗留下污染场地进行环境修复和管理迫在眉睫。
棕地管理工作在中国尚属新的领域,在中国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控制土地污染的行动。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城市近年来采取的措施证明了中国已经开展的污染场地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进展。比如,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市中心地带工业企业实施关闭或搬迁。据统计,已有数百家工厂包括首钢和北京焦化厂被搬迁出城市中心地带。2007年以来,北京市有50多个污染场地开展了环境评价工作。一些污染场地已经得到清理或正在清理中。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概述了中国的棕地管理现状,分析了管理机构与制度框架以及棕地管理的各利益相关方,提出了目前管理手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若干建议。
世行报告的主要建议有:
中国有关污染场地修复和再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包括国家法律在内的土地污染的有关法律法规,需明确关于土地污染和修复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简明清晰的指导。尽快正式批准、发布和执行有关预防和治理土地污染的国家标准和技术准则体系。地方政府可依据当地污染影响的实际情况,发布和施行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以加强污染场地管理。
场地污染中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方,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最初的土地使用企业,当地居民和潜在的开发商,其中各利益方(包括不同的政府决策部门)的责权关系理不清往往是污染场地管理的主要问题。世行建议政府加强不同部门在有关决策上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决策包括各种场地调查、评价、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设计和实施、修复标准、竣工验收及再利用等。
针对棕地管理的激励机制和资金筹措等问题,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环境税费、清理补贴、贷款、抵押及市场许可证等经济和财政手段。棕地修复和再开发的管理体系要分析怎样更好更可行地应用“污染者付费”原则。明确棕地修复和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最初和现在的土地所有者及开发商)之间的责任划分及资金安排和筹集渠道。
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再开发应优先选择合适的和成本效果佳的修复技术。在修复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土壤修复目标,而且还要根据各个场地使用情况及其具体场地条件来具体设计。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提出,中国迫切需要提高研发能力,特别要提高污染场地监测、评价和修复领域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水平,增加污染场地修复人才储备。另外,中国应积极借鉴学习国际经验。
最后,世界银行建议有关棕地管理的信息应该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开,在棕地管理中要提高公众意识,便于公众参与。谢剑博士指出:“公众参与意识始终是棕地管理有效地实施并取得长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