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灿烂悠远的莫高窟文化,敦煌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艺术圣地。而引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也是一座离沙漠最近的城市,凭窗所及,满眼皆是起伏不平的金色沙峦。
然而,就是这个沙漠之城,却在西部大开发十年、特别是近5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不菲成绩: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比2005年增长74%;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6775元,比2005年增长45.5%;敦煌铁路建成通车、敦煌机场扩建为4C级机场……在敦煌市采访,记者还认识了一个新鲜的词汇:实心石意。这四个字被镌刻在敦煌市委办公楼前的巨石上,向世人传递着一个显见的信息:实实在在的一颗心,用石头一般坚定的意志做事。
近日,在敦煌市委略显简朴的办公室,“西部万里行·邀你进东盟”采访团一行,专访了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
谈发展:
敦煌要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
2005年11月,孙玉龙从天津调任敦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并于同年全票当选为敦煌市人民政府市长。2008年7月,孙玉龙再挑重担,升任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
孙玉龙对敦煌的定位是,“敦煌点小,但位很高”。他认为,敦煌很有“名”,但长期以来没有用好这个“名”,不知道怎么把“名”提拔起来,做亮这个点,同时做亮敦煌自身。党河风情线的成功打造,成了孙玉龙任职敦煌、点亮敦煌的“第一把火”。
作为沙漠城市,流贯敦煌市境的党河原本没有河流的样子——说其是河,其实不过就是一条干枯的河床,偶尔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大风刮过,河床反倒成为滚滚黄沙四散飘荡的源头。2006年,敦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党河、文化党河、景观党河”的构想,开始了党河的治理。
谈起党河风情线,孙玉龙深有感慨。当时,曾经有很多人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在多年形成的干河上蓄水造景,行吗?时任市长的孙玉龙力排众议,面对重重困难顶着压力,邀请专家反复勘察论证,最终确定了清浑分治方案,较好的解决了防洪、排沙等问题。经过四年的建设,敦煌通过引水入河、蓄水造景、生态建设、清浑分治,实现了有限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城区段河道长期干涸无水、尘土飞扬以及城市无生态水面的旧貌,使市区的湿度由原来30%增加到40—50%,既展现了敦煌特色,又为干旱少雨的敦煌增添了些许江南柔美的景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党河风情线。
“党河风情线项目初期规划概算为1.8亿元,但通过改进,工程造价最终降为5800万元。”孙玉龙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关键就看你采取怎样的解决办法。孙玉龙的办法就是首先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团结一致建设敦煌。“少争论,多做事,事做成了,思想自然就会统一。做什么事情,辛苦一点只是形式而已,但只要你是为民办实事,真要把事做好了,百姓会认可并支持你的。”
党河风情线打造成功以后,孙玉龙又将目光盯住了敦煌的城市建设。过去几十年,敦煌的城市建设规模都比较小,基础设施很差。2006年前,敦煌城区地下主管道直径只有不足50公分,而且差不多都灌了沙子,几乎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孙玉龙上任后,敦煌市在旧城改造方面先后拆了30万平米,建了180万平米,相当于新造了一个新城。
在农村,经过以“万亩观光葡萄长廊”等为产业龙头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五年内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敦煌市农民年均收入是4900多元,今年预计达到7600元,增长近45%。工业经济方面,敦煌最大的资源是风、光电。据介绍,目前已有两个全国最主要的光电示范项目落户敦煌,开启了敦煌低碳经济、新能源建设的步伐。而敦煌的目标就是建设大漠光电城,实现光电的产业发展,打造光电产业基地,并把整个城市发展纳入光电发展上去,建设全国光电示范城市,并最终成为酒泉市“陆上三峡”宏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的发展,赶上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好时代,有领导的功劳,也有干部群众思想解放、齐抓共赶的结果。”孙玉龙说,“敦煌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但西部开发的特性不一定全部适合于敦煌;敦煌要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以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主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