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20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驻英大使刘晓明题为《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我近期刚从国内述职休假回到伦敦,一些英国朋友向我表示 “祝贺”,因为中国GDP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证明了中国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辛勤努力工作,实现了经济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中国理应为此感到自豪。现在,许多人在讨论 “中国模式”。我认为什么模式并不重要,重要是中国已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我近40年外交生涯里,曾在四大洲常驻,访问过许多国家,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一体会尤其深刻。
第二,中国的发展征程仍很漫长。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中国如期实现了前两步,正处在第三步。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2009年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约3700美元,在世界排在百位之后,离中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与日本相比更是仅占其1/10。
中国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城乡、地区差别巨大。我曾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甘肃担任两年省长助理,那里地处大西北,自然条件恶劣,沙漠化对当地人民的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困难很大。我当时经常深入农村考察,看到许多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孩子们没有电脑,更从来没有上过互联网。很多孩子在完成国家义务阶段教育后,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止学业。这样的状况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这就是中国领导人做决策时必须始终考虑到的基本国情。
第三,外界对中国的期待骤增。我看到,许多评论出于良好的愿望,希望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顶梁柱的角色,帮助世界解决一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