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时报》8月22日发表文章,题目为《中国崛起,印度是否应担心被整个吞下?》,内容如下:
就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时,印度最大的商业代表团之一结束了对上海的访问。
访问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劝说中国政府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创造一种更利于印度企业在中国扩张的环境。这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了。
对国内经济的关注可以弥补出口市场的减缓。美国埃默里大学戈伊苏埃塔商学院教授贾格迪什·舍特是印度和中国问题专家。他说,当今中国有超过100万名百万富翁。
他对《印度时报》记者说:“所有这些财富将产生巨大的国内需求。”中国对愿意满足这种需求的国外投资者越来越开放。
一些印度企业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马恒达汽车公司在中国收购了一些企业,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公司之一。汽车部件公司桑德兰紧固件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既供应出口,又供应国内市场。设在金奈的兰花化学药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建立了各占50%股份的合资企业,正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
但一些印度企业家尚未进入中国。舍特认为他们这样做是错误的。他说:“现在是印度放弃对中国的负面印象的时候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印度企业应该积极投资于中国市场。印度把中国看作主要竞争对手,而中国把印度视为合作伙伴。中国非常乐于接受印度的投资和企业合作。”
舍特说:“印度要成为一个全球参与者,是不可能绕开中国的,因为最终其他许多新兴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会与中国密切相关。”对印度来说,中国有许多机会。中国的汽车和航空工业处于上升期,其服务、快餐行业和基础设施部门正迅速发展。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