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奇观|科学探索|历史揭秘|劲爆丑闻|名人轶事|
  精彩推荐 南非总统公布检测结果 未发现感染艾滋病毒|布什出书剖析艰难抉择 第一家庭爱写回忆录|80后美女当选英格兰最年轻市长 丈夫自叹不如|
甘肃民勤黑风暴能见度几为零 专家称已无法根治
2010-04-27 11:30:31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白花:“那不靠这个,你干啥,娃娃还念书,还是学生。”

根据当地管理部门规定,白花家草场6000亩,核定载畜量50头,可实际数量却达到了近300头。白花告诉记者,自己也知道草场放牧牲畜过多,必然引发草场退化,裸露沙化,甚至能把这里彻底变成不毛之地。但家里两个孩子读书,每年就需要学费近两万元。

白花:“你现在,现在要是像上面给的钱,现在不如,还不如我们收入的话,根本过不起生活,我们现在一群羊放上还不够生活的呢。”

白花说,牧民们都知道草场恶化的现状,并且也希望搬迁出去,让草场自然恢复,但如果没有政府部门足够的投入,根本无力在城镇生活。布音图告诉记者,乌西日格嘎查有80多户牧民,一半陆续搬到了城镇里面,现在当地房价将近三千元一平方,搬走的牧民中只有2户购买了住房,多数牧民都有可能再度回迁。而像白花这样为了孩子读书被迫超载放牧的也不在少数,高昂的房价、高昂的学费,极大地抬高了退牧禁牧的门槛。

布音图:“政府要出台好政策,到城里面就业这方面给处理好的话,都搬走了。”

而在内蒙古中部的三宝窑子村,记者发现沙尘暴现象的日益严重,更离不开人为因素。

村民1:附近这些煤矿、煤厂也挺多,刮风的时候,黑颜色的东西就过来了。

村民们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附近的几座大型露天煤矿。而最近的一个露天煤矿距离他们村庄不到两公里。我们的记者随后来到了煤矿的挖掘区,这个大型露天煤矿,如同一只巨大的碗,从底部到碗口,足足有几十米深。采掘区内的环形公路上,拉煤车、拉土车川流不息,每辆车的后边,都是烟尘滚滚。忙碌的采掘区上空,整个都被尘土笼罩。在采掘区四周,被破坏的山体上几乎见不到任何植被。而煤层上面的土,被大卡车拉到了矿区一侧的山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土坝,除了靠近矿区路口的一侧有遮盖外,这个土质疏松的巨型土坝,也完全裸露在外面。

白永拴:一刮东风,东北风,它那个地方没植被了,大面积开采把这个植被破坏了,这就黄沙多,煤尘也多了。

居民告诉记者,在离小区不到一公里有一个存煤厂,再往前就是一个大型的露天煤矿,而且小区的对面就是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这附近成为了煤尘污染的重灾区。

有一林业局局长采访:以前沙尘暴是黄色的,现在都是黑色的

男:这几年尽得病,那几年没这几年病多,灰尘太重了。你像这儿一点风吹来,一会鼻子里尽是黑的。

如何才能更好的治沙防沙 专家支招

一方面我们每年投入不少资金,植树种草,力图锁住沙漠。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活动却又在不断制造着新的生态恶化。在这场人与沙的拉锯战中,削弱我们力量的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身。怎么样才能走出这样被动的境地?怎么样才能真正让沙尘暴不再肆虐?我们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最重要的来源地就是干涸的盐湖和盐质土地,沙化土地和退化草场。

韩同林教授告诉记者,研究方法不同,推断出沙尘的来源和主要成分可能不同。虽然沙尘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仅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3次,到90年代激增到23次,2000年以后就更加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范围、污染程度也更大。

韩教授:除了自然天气上干旱化方向发展以外,人为的因素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你比如说湖泊的源头,水源做水库,开矿山把水源破坏,就变成很多粉尘。

随着沙尘暴以越来越大的威力爆发,人类的治理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韩教授:种树,植树造林,要挡北京尘暴的源地那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它从几千米、上万米高空而来,你树才几十米高,挡不住它的。

庄国顺:整体上讲沙尘暴是自然现象,要根治沙尘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沙尘暴它本身是大气物质跟海洋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不是说我们要消灭它,而是说我们不能够因为人类的活动,在原有的沙尘暴概念当中再加上我们人类污染产生的污染物。

庄国顺认为,要想减少人类的污染物,首先要从防止土地的荒漠化和开采煤矿对植被的保护做起。

庄国顺:我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定要注意土地的使用,保持它的生态环境,不要过度开发造成我国荒漠化扩展非常迅速,我们在开发矿山的时候,要注意植被的保护。

韩教授:治什么东西要治源才行,看病要找出病源,你治理北京的尘暴它来源地在哪儿,要找准了,有目的有目标很明确的去治理它效果才好。

四十年多前,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引发了全球环保热潮,然而,四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地球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各种极端天气提醒我们,生态危机并没有渐行渐远,反而有增无减。在西北地区展开的人与沙的争夺,正是这种悖论的一个缩影,它也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缺少治理环境的技术,而是经济发展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本应具有的和谐关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房价大涨和沙化严重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开采煤矿也不一定就会加重沙尘暴的污染,但经济数字至上,不顾环境资源的代价,让它们形成了一对因果。无论今年还有没有黑风暴会接踵而至,我们都必须明白,治理环境、改善生态不仅仅是口号,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补偿,而应该变成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编辑:段若兰


(来源: 央视《经济半小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首宗“全脸”移植手术(图)
手术出动了30名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及其它医疗专家,耗时24小时马拉松式进行。 >> 详细

论坛
NBA史上十大陨落球星
纵观NBA的历史,总有一些命途多舛的球星让喜欢他们的球迷,或是看好他们的人感到惋惜。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