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告诉我们,从50年的历史气候指标来看,春季都是整个的沙尘暴的高发季节,因此从季节性的变化上来看,现在沙尘暴多发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但是在他看来,这次局部地区的黑风暴也有特殊原因。
刘连友:最容易起沙起尘的地方就是农田和沙漠地区,民勤可能有两种因素在里头,因为它周围是沙漠,它本身又是农业区,所以这两种因素导致它既有外力的,也有它本身的,所以它更容易产生这种风沙天气,就是沙尘暴。再有一个就是今年刚好现在,由于北方气温比较偏低,整个的地表植被,整个包括它的枝叶整个萌发过程比往年都要慢,所以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相对往年来说可能比较差。
土地沙化、沙漠内侵,黑风暴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样的情形不仅出现在甘肃的民勤,前不久,我们的记者还曾经沿着风沙线,深入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内蒙古阿拉善进行过调查,来看看那里的情况。
阿拉善和内蒙的沙尘暴回顾
记者在阿拉善左旗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采访时,遭遇了一场大风扬沙天气。在狂风的裹挟下,沙丘逐步向前移动着,很快冲上了公路,在有些地段,已经将公路湮没。在风力作用下,公路左侧的沙丘已经形成了一座六七米的沙山,黄沙借着风势,在沙山顶部飞舞着,直接飞向半空。在路边,由于风沙太大,这位骑摩托的行人只好停了下来,藏在一座沙丘后躲避风沙。这位行人告诉记者,像这种情况下,只需两三个小时沙丘就能将公路彻底阻断。而狂风最猛烈的时候,甚至能将牧民家的院墙推倒。
赵志英:今年沙尘暴特别大,比好几年都没有这么大沙尘暴。
记者随后来到阿拉善左旗乌西日格嘎查,眼前这片山脉属于内蒙狼山山脉的一部分,当地叫做汗乌拉山,山脉在这里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在亚玛雷克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成为阻挡两处沙漠交会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记者在这里看到,黄沙已经翻越了汗乌拉山,两处沙漠事实上已经会合。
布音图:很吃惊,像前10年时候的话,像北面都是没有沙子都是山,经过十年以后,已经爬过山了,这速度就很快,一刮风从山上直接就下去。
布音图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山顶还都是林木和植被,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加速恶化。而现在这些山峰顶部基本已被黄沙吞没,再持续下去,整座山脉将全部变成光秃秃的沙山。
布音图:“最近这个十年的沙尘暴的话相当强度大要比以前大多了。十年以前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沙尘暴。现在要一刮大沙尘暴白天屋里面都拉灯,没灯什么也看不清。”
与此同时,我们的另一路记者来到了内蒙古的中部,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的三宝窑子村,沙尘暴对于村民们来说,并不陌生。村民们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即使不刮沙尘暴,他们村庄也是常常被灰尘包围。
女:你看这窗台上,全是这样的灰,你晾出处咱们的白衣服,白天晾出去,到晚上都是黑的。
男:这地下是铺的地板钻,你看这土有多厚,都是刮过来的土。
不仅如此,就连外面的野草也被染成了黑色。村民们告诉记者,本来这里就是旱区,土地贫瘠。最近这几年,村子里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尘土飞扬,严重的时候,庄稼都没法种。
三宝窑子村村民:夏天这个庄稼种起来以后,天又干旱又没雨,风沙一刮,刮在这个叶子上,太阳再一暴晒,它全死了,活不了。
无论是在阿拉善还是准格尔,我们都看到,生态环境退化已经威胁到当地百姓的生存。其实,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统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地沙尘暴的暴发频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今年沙尘天气增多,主要是由于气候活动异常。经过几十年努力,当地治沙工作都取得了哪些进展?为什么沙进人退的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扭转呢?前面我们探访了国内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阿拉善地处内蒙西部,西临甘肃,东临宁夏,北与蒙古国接壤,横贯全境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被统称为阿拉善沙漠。这么多年来,当地一直坚持恢复植被,阻挡沙漠扩张的脚步。可为什么治沙总是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结果呢?
阿拉善当地的治沙现状
2002年3月份,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就曾经赴阿拉善盟进行过采访。时隔八年,记者再一次找到了张翠华,如今她的职务是阿拉善左旗林业局副局长,这就是当年记者采访过的地点时隔八年,这里的植被已经基本得到了恢复,当年的不毛之地又重新长满了沙蒿、白刺,沙丘已经完全被固定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土质结构还在悄悄发生变化。
张翠华:“你看,这土壤表层已经板结了。板结的原因就是经过治理以后这个植物、动物、微生物都在这个环境里头生存,所以它上面这个土壤就开始板结像壤质化,黏土,向这个好的方面转变。”
张翠华告诉记者,这个地点属于阿拉善三大沙漠之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前面几公里处就是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驻地巴彦浩特镇,如果不是及时治理,腾格里沙漠早就吞没了这片城市。在这片区域,他们从本世纪初开始进行飞播造林,当地称之为锁边工程,历经十年,终于牢牢锁住了腾格里沙漠东侧边缘。
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统计显示,虽然今年阿拉善的沙尘暴天气比近两年要多一些,但综合本世纪和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相对比,沙尘暴的暴发频率明显下降。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整体来讲,阿拉善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破坏依然大于治理。在阿拉善左旗乌西日格嘎查,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导致这种持续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多年干旱外,人为因素无法忽视。在两大沙漠交会处附近的一处草场上,记者注意到了这样一大群羊群,远处的戈壁滩上植被已经是十分稀疏,而羊群经常践踏的地方完全是寸草不生。
(来源: 央视《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