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推荐首页> 正文
上千伊拉克人避战乱聚居义乌 当地修清真寺
[ 2007-09-03 17:15 ]

在义乌·思乡

球队夺得亚洲杯家人感觉很自豪

今年年初,哈里德刚刚把家属带来,在义乌算是有个家了。家里的女眷有哈里德的夫人、三个女儿、一个儿媳和孙女。

进入哈里德家的客厅,一眼看到的是放在桌子上的伊拉克国旗,电视里放映着的是阿拉伯电视节目。

哈里德的办公桌上也放了伊拉克国旗,他坐在沙发上拍照片的时候,特意伸手去挪了下国旗。哈里德丝毫不避讳地希望这面旗帜出现在任何一张画面镜头内。

哈里德却拒绝谈论政治,他面带笑容但语气冷淡,“我们只是商人,不谈政治,美国士兵不会做生意;如果有生意做,我们不管是不是美国人。我们也不管是不是什叶派或逊尼派。”

哈里德和儿子们对亚洲杯伊拉克队取得冠军表现出百分之一百的自豪,“我喜欢踢足球,不过好久没踢了。”哈里德的大儿子艾罕默德说。

等和平到来那刻一起重返伊拉克

女眷居住在二楼,上二楼必须经过一道铁门,平日这道门是关着的,如果有客人上去需要征得同意,有外人在的时候她们一般不会下楼。

看着围绕在身边的女儿,哈里德的夫人说在义乌的生活很好,但一提到那个留在伊拉克的大女儿,她的眼泪哗地一下倾泻而出:“我很担心她在伊拉克的生活。但我没有办法,她已经结婚了,不能跟着我们来中国。”

孩子们紧张地看着母亲,刚刚还充满笑意的脸立刻暗淡下来。在一边的欧麦尔拍拍母亲的肩膀说:“我的姐姐马上就要到中国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见面了。”哈里德的夫人脸上也露出了笑意,擦着眼泪说:“对,我们马上就要见面了。”

哈里德说:“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在中国很幸福,我喜欢平安、和平、和谐。如果中国给我绿卡,我愿意留在中国,买一幢房屋,过着安静的生活。”

尽管洒哈拉说喜欢中国男孩,但她和自己的妹妹们都摇头表示不会选择一个中国男孩做丈夫,等待着和平到来的那刻回伊拉克。哈里德的夫人说:“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在伊拉克,我很想念他们。”

学生流动很大两年走了近30人

学校里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年纪跨度很大。“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自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很多国家。年纪最小的1岁半,最大的17岁。”闫涵说,一般情况下,有三四十个孩子在学校,但他们父母工作变动大,孩子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两年来,从闫涵的眼前走过了300多个孩子,其中伊拉克学生有近30名。

闫涵介绍,伊拉克的孩子比较散漫,与中国的独生子女相比,他们之间亲情很浓,比如,洒哈拉动手打了妹妹,妹妹会说没关系。

对洒哈拉而言,学校更是和伙伴玩耍的地方。她有几个不错的伊拉克朋友,祖哈拉和祖哈拉的妹妹芭拉,还有阿里。14岁的祖哈拉的家在巴格达,她说家里有大大的房子、很漂亮的院落,“我的奶奶,4个叔叔,5个阿姨都住在一起,我很想念他们。巴格达好,义乌也好。”

这些伊拉克孩子没到过义乌之外的城市,很少和中国人沟通。“中国人是小鼻子,小眼睛,短睫毛,个子不高。”这是祖哈拉对中国人的描述。

孩子们对伊拉克正在发生的一切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说伊拉克的家常常没电,伊拉克的街道会突然有炸弹爆炸。几个女孩子说,未来自己愿意选择做医生,“美丽,可以帮助别人。”(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