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推荐首页> 正文
上千伊拉克人避战乱聚居义乌 当地修清真寺
[ 2007-09-03 17:15 ]

穆斯林急剧增加义乌修建清真寺

在最近几年内,义乌的穆斯林人数急剧增加,这个现象引起义乌市政府的关注,2004年修建了这座2层楼的清真寺。

清真寺的教长马春贞告诉记者,2001年,义乌市政府特意到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引进人才,并经过有关方面审批,在当地建了座临时性的清真寺。到2004年9月,在市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把一家倒闭的工厂改建成了现在的清真寺。

“根据我们的估算,每周来做礼拜的中东人约有五六千人,加上那些没来参加的人,在义乌的中东人应该有1万多人,其中伊拉克人初步估计有上千人。”马春贞说。

“这个清真寺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哈里德兴奋地说,“清真寺让我觉得义乌是我的城市。”

在义乌·学校

一周上5天课学校开设汉语

与哈里德每周拜访一次清真寺不同,他的三个女儿每周有5天都在位于清真寺的学校度过。

从清真寺后门上到二楼会看到穆斯林儿童乐园,大厅里摆放了一些儿童玩具。“清真寺的负责人说当地有很多中东公司的孩子需要上学,从2005年起我就开办了这个学校。”裹着黑色盖头的院长闫涵告诉记者。

正值下午2点,哈里德13岁的女儿洒哈拉裹着藏蓝色头盖,穿着长袖的上衣和拖至脚面的黑色长裙。她的额头、嘴唇都挂着细小的汗珠。洒哈拉指着记者的半袖说,她是不能这样穿的。

每天早上8点半,洒哈拉和2个妹妹坐校车到学校上课,下午4点半坐车回家。“汉语、数学、英语、阿拉伯语,还有音乐、舞蹈。”这些是洒哈拉在学校学习的科目。

洒哈拉的学习并不认真,上课后她从教室里跑出来找记者聊天。“按照惯例,13岁的女孩子一般都订婚了,然后就是结婚。洒哈拉13岁了,老师对她也不会太严格。”闫涵说。

在义乌·生意经

拥有一批老主顾长期合作靠信任

洒哈拉的家在义乌的桥东的别墅区内,独门独院,既是爸爸的办公室又是住宅。

周末,哈里德正忙着和翻译在协调一批广州的生意,而儿子欧麦尔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沓人民币正准备给送货工人付费。

“我们一般没什么星期天,只要有生意做,随时都在工作。”哈里德是个很和善的商人,他告诉记者,租住的别墅每年要付7.5万元,有10多个雇员,生意算起来并不小。“现在利润并不多,生活消费高,还要付雇员工资,算下来赚不到多少钱。”

1991年,哈里德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伊拉克还是个平静的国家。“当时生意很多,我负责采购伊拉克商人想要的中国商品,然后发给他们。”哈里德做的买卖很杂,包括衣服、鞋、电器,凡是客户需要的他就能提供。

凭借10多年的经验,他在伊拉克有一批关系稳定的老主顾,长久的合作信任是最重要的。“只要能稳定地按时地提供货物,他们没有必要换合作对象。”哈里德很自信。

与中国方面的沟通,哈里德完全要靠公司的翻译。翻译王海波告诉记者:“老板很信任我们,按照表现和工作量的不同,会增加工资。”王海波说,半年的时间里工资已经增加了2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