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应走向远洋 加强远洋打击能力
[ 2007-05-08 10:23 ]

 

·加强远洋作战能力的几个问题

中国海军现有的装备,是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多数为近海作战设计的舰艇续航能力和自持力都不足以完成远洋作战任务。特别重要的是,舰队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时,缺乏夺取远海制空权的能力。

因此,发展航空母舰,是远洋作战的必然需要。但由于中国从未建造和使用过航空母舰,很多人对于航空母舰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1)发展航空母舰是对强国海权的挑战吗?拥有3~4艘航空母舰是否有实战价值?

由于海军建设的长期性和高投入的特点,从近代海军史看,后起国家要直接挑战海军强国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和日本都曾经惨遭失败。但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常常被忽视,这就是美国。美国根据其“海权论”发展起来的强大海军,并没有和英国“巨舰大炮”的舰队进行决战,就取代了英国的位置。

美国海军挑战二流对手,打败西班牙海军,扩张自身实力,等到英国自败,自然取代英国,因为头号强国往往也是众矢之的。问题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就是美国早期发展战列舰的价值。

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2)近期战略目标用不上就不搞吗?

海军战略研究应注重整体性,海军建设需要长期连续的投入,舰艇的使用寿命往往超过某种海军战略的有效期。例如英国早期的战列舰“君权”号,到了1945年,虽然其航速太慢无法用于海战,但仍然可以担负护航任务。长远看,这是对军费的节约。

今天发展的新型航母,在未来的大规模远洋舰队中很可能担任配角,但总比先后建设近海、远洋两支海军成本低。

(3)“导弹万能论”与“航母消亡论”。

在1945年原子弹爆炸之后,美军内部就出现过航母消亡论,但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航空母舰。军事史上,此类唯武器论的错误观点曾经多次出现。今天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西方国家海军中有人把航空母舰称为“导弹吸尘器”。虽然导弹技术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但导弹的出现并未使坦克和飞机消亡、更不可能使综合防护能力更强的航母消亡。舰载机可以应对各种高低强度威胁,其任务多样性是导弹无法代替的。假如有一种更先进的导弹出现,航母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作战平台,只能增加这种导弹的效能。

综上所述,海军是民族的财富,海军建设需要几代人长期,连续的投入,海军战略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几百年盛衰的大事。对于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来说,中国海军应该走向远洋。(来源:《舰船知识》杂志)


 123456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