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应走向远洋 加强远洋打击能力
[ 2007-05-08 10:23 ]

 

·新中国海军战略

(1)沿岸防御,新中国建立初期,从1949年到1955年,中国海军奉行“沿岸防御”战略,海军主要任务是“保卫沿海沿江”,肃清海匪,收复沿海岛屿,突破海上封锁。这一时期,海军装备主要来源是缴获、购买和仿制。海军初步建立了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防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武器装备主要以“空、潜、快”为特征。主要舰艇吨位小,续航力短。

(2)近岸防御,从1956年到1970年,中国海军奉行“近岸防御”战略,海军主要任务转变为保卫海防。这时期,海军装备实现了从缴获、购买、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海军装备了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海军战斗力有了较大提高。海军提出r海上破袭游击战理论、海上独立战场理论和依托岛岸作战理论。

(3)近海防御,从1970年至今,中国海军奉行“近海防御”战略,近海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战略概念,包括我国全部的海洋国土。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威胁由大国全面入侵,转变为局部热点冲突,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近海经济区。海军的丰要任务,已经由协同陆军、空军进行反侵略战争,转变为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上经济利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面临的新问题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世界一直处于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之下。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海军战略产生深刻影响。

建国初期,虽然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但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的贸易和技术引进的大门始终足敞开的。在英国为了维护香港的特殊情况下,也不敢完全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禁运。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不大。尽管那时新中国海军力量非常薄弱,但国防压力主要由陆军承担(朝鲜战争)。海军的任务也相对很轻,因此,“沿岸防御”战略基本适应当时的安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苏关系仍然紧张,但在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基础上,中国逐步打开和西方贸易和技术引进的大门。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对海外贸易的需求逐渐增加。尽管这时中国海军力量仍然不够强犬,但国防压力仍主要由陆军承担(北方对峙)。海军的任务也相对很轻,因此,“近海防御”战略基本适应当时的安全环境。

苏联解体后,美、苏互相牵制的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不再需要中国牵制苏联,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军事威胁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发展,进口能源、原材料、出口产品的海上通道、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我国目前的海军力量与外来威胁和安全需求相比,是不相适应的,由此产生一系列新问题。


 123456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