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象征着开放和包容的威尼斯城门。 |
开发仿古船
传承海上丝路辉煌
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斯里达造船厂是荷兰国家海洋历史中心,附近的江边上停靠着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著名的“巴达维亚号”仿古商船,但这艘著名的古船于1629年就撞礁沉没在澳大利亚的西海岸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巴达维亚号”商船当年只花了9个月便造成,但复制这条古船却花了15年的时间。提出复原仿造商船的是一个名叫威廉·福克斯的造船工程师。
复古工程于1985年10月开始,最初参与的只有6人,但慢慢地,整个荷兰为这个伟大的设想而行动起来。整个复原仿造工程的费用全靠民间捐赠。虽然中途因经费不足而停工,也曾因缺乏当年的设计图纸而有时不得不返工,但开发仿古船计划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巴达维亚号”复制成功后曾赴2000年悉尼奥运会展出和航行演示,吸引了数十万游客上船参观。
7月4日下午,采访组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博物馆”。1628年8月10日星期天的上午,“瓦萨号”战船在盛大的首航仪式中展示了它威武的容貌。突然一阵强风迎面吹来,这艘显示瑞典航海荣耀和威力的战船下水后仅行走了1300米便沉没在港湾里。博物馆高级顾问卡塔丽娜告诉我们,从此一代又一代的瑞典人开始了长达333年的打捞工作。直到
1961年,“瓦萨号”终于重见天日。如今,“瓦萨博物馆”成了瑞典人和到瑞典的外国游客必去的地方。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来打捞一艘古船?”“因为它不仅是现存的唯一一艘十七世纪帆船,更保存了太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能够让我们了解先辈们的航海之路。”卡塔丽娜如是说。当时,我们就想如果“瓦萨号”能采用中国早已发明的水密隔壁技术,也许它就不会沉没了,但是为什么中国更辉煌的造船科技历史没有被交流和展示呢?站在外国的仿古船面前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
 |
在瓦萨博物馆,儿童在大人陪同下玩航海游戏。 |
注重培养儿童的海洋意识
“了解人类探索过的航海之路”——在对6国9港的采访中,记者不断体会到欧洲人的这一信念。在意大利热那亚老港码头附近,我们看到一群专程从都灵赶来的中学生正等着海洋馆开馆。参观这座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海洋纪念馆是他们此行的第一个项目。不远处的热那亚海事博物馆则是这群中学生的下一个目标。当地人告诉记者,在由旧军舰工厂改造而成的海事博物馆里,刚刚举办过纪念哥伦布逝世500周年展览,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没有在普通学校专门开设航海方面的课程。不过在任何一所学校,这座城市的航海历史都是教师们着重传授的内容。”热那亚大学航海史和古地图专家阿斯藤戈教授说,“航海是我们重要的城市记忆。”
一座城市的航海记忆需要交给年轻人去传承。欧洲港口城市的海洋博物馆中,最常见的是孩子们。海洋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儿童区域。在遍布各地的航海俱乐部中,培养孩子们的航海意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项目。每到假日,海面上到处是坐满了孩子的帆船,绿影白帆和儿童们的笑脸组成一道海上风景。在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海盗史”展区,我们看到了母子、爷孙一起游戏的场景。海洋文明的基因,潜移默化,深深地植入了后人的心灵。(记者:杨勤摄作者:骆贵卿、卜松竹、杨勤、陈向军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