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中国
“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问题,简单地说,还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件事。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些方面再想养晦也养不了了。也就是说,未来中国面临的西方国家‘四化’压力会越来越大。”不过,张宇燕认为,“也正是因为中国分量大了,许多时候西方奈何不了我们,“遇到大事的时候,小平同志讲,首先要‘稳住阵脚’。”
他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未来十年的外交重点,应聚焦于“离岸安全”和“全球角色”之上。“离岸安全”指的是,保护我国海外市场、大宗商品供应及国际投资安全;“全球角色”则涉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定位和功能。
按照张宇燕的设想,“中国的全球角色大致有三种:一是努力推动多极化,使中国成为多极化世界中最有分量的成员之一;二是在一个日益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组成的‘二元世界’里,通过与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而建立更为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三是中美之间的有效协调。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十二字”策略:分散压力,边际改革,理性妥协。
他解释说,尽管许多国际规则或约束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中国,但其针对性总是涉及其他国家,“这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机会,使我们受到的压力得到分解。对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接受和参与,而非拒斥或全盘改造。”
“有条件接受和参与对发达国家更有利的秩序,并不意味着不去改变,而是在边际上逐步地改进。换言之,在建立新的、更公正和更合理的国际秩序过程中,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和‘积小胜成大胜’的耐心。”张宇燕举例说,“比如IMF的投票权,赢得3个百分点的意义不在于数字,而在于打开了制度改进的大门,拥有了继续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是事实,中国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同样是事实。”张宇燕认为,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的长远利益,为此,该让步时还得让步,“对于让步,有些人斥为投降,但明智的妥协在许多场合,是遵循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有时候,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理性妥协而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空间,和分散压力与边际改革一样,就是‘有所作为’。”
据张宇燕观察,金融危机后,尤其是看到应对危机中中国国力不降反升,西方开始重新认识和认真对待中国了,“我的基本看法是,虽然在建立互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美两国终会发现,‘门当户对’者,唯有对方。”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中美关系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达到一种更加紧密的动态平衡。“现在,至关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让他想起了一句话,“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有所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张宇燕希望期盼国家强盛并努力为之工作的国人,认真理解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中的这句话,“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推动科学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王健君 王仁贵 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