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威廉、凯特共同好友结婚 俨如王室婚礼预演|英摄影师抓拍金雕捕羊瞬间 绝对力量令人惊叹|七个苹果一次塞进口 俄猩猩大嘴令人称奇|
评论
《瞭望》文章:新十年中国大棋局
2011-02-28 13:41:5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日本拉美覆辙难现

2004年8月,奥地利经济学派信徒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在美国读完其先师莫瑞·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一书后,将美国1920年与当时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并预测,“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

陈东琪随即公开回应,以《中国怎样在2008年前后避免经济大萧条》一文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以中美简单类比,表象相似,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中国经济还是一个正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它的政府干预力要比美、欧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更强一些,而这正是避免萧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力量。”

之后,这场激烈的学术争辩以陈东琪胜出告终。他回顾说,“中国的确用强政府干预缩短了经济下滑时间,尽管这个超强干预的代价也很大,但避免了一场大萧条。”现在,类似的“崩溃论”又瞄准了新十年,比如“失去的十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等。

“至少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不会像日本经济那样,出现‘失去的十年’,也不会出现拉美国家那样的‘中等收入陷阱’。”对这种只看表象不研究历史前提变化的“预测”,陈东琪不以为然,他提出了四条主要因素:人口大国,需求旺盛;人均收入较低,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力量很强;地方经济增长潜力大,地方政府发展欲望强。

就中国实际情况与日本和拉美国家,他比较分析说,日本人口少,生产率高,易形成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国内消费不足,只能出口,转为外汇储备;就拉美而言,也有人口瓶颈,更主要的是其产业体系比较残缺,没有中国这样齐备完整,“相对日本,中国人口多;相对拉美,中国产业体系具有优势,能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服务消费需求较大,中国内生增长性,尤其是消费的内生增长性非常强。”

在其看来,作为全球性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其人口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强劲发展,创造了有史以来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巨大竞争优势。以汽车制造业为例,2008年中国汽车制造产销超过900万辆,2010年就翻了一番超过1800万辆,2011年有望达到2300万辆。汽车产业不仅从生产角度以1:10的乘数效应带动经济总量增长,而且从消费角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健康均衡和可持续,是一条纵横中国制造业诸多领域的超级生产链和消费链。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住房消费领域。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26.65平方米,城市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新增1000万城镇居民。这意味着未来十年,至少需要新增26亿平方米的住房供给。如果目前的房地产调控和收入分配改革到位,将消费性住房变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同样会爆发出持久的驱动力。

在陈东琪眼中,汽车、住房、家电、信息、旅游构成了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连串“发动机”,“由于电力的供给能力提高,农村电网和‘三网合一’的建设加快,这些都促使农村家电消费和IT消费的快速增加。旅游方面,以前是市民旅游,未来是农民旅游加速,原来是省内旅游,未来会变成全国旅游、全球旅游。近年来,旅游业都是两位数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不会崩溃。”这位谙熟于从微观世界寻找趋势线索的宏观经济学者肯定地说,“没有理由对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过多担忧和恐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乌克兰美女“粉红”游行
最近,数十名乌克兰金发美女穿粉红T恤走在城市的街头,引众人围观、拍照及媒体采访。 >> 详细

论坛
电影中的十大经典之吻
经典电影中除了荡气回肠的动人情节让人难以忘怀外,当然也有那些经典之吻……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