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割”也有副作用
20世纪初,人们发现以激素疗法降低男性睾丸素水平存在诸多副作用,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替代激素的药品。1944年,研究人员第一次将类雌激素药物己烯雌酚用于治疗男性病态的性行为,不过后继研究证实,己烯雌酚致癌作用明显,遂被禁用。
20世纪60年代,德国内科医师利用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男性性欲倒错症(又称性心理障碍,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如偏好窒息式性行为等)。抗雄激素类药物均可通过抑制垂体,减少性腺激素的产生,上述环丙孕酮即是其中一种。1966年,约翰・莫尼成为首个使用醋酸甲羟孕酮治疗性侵犯者的美国研究者。他将药物注射到一个和自己6岁儿子发生性关系的双性恋父亲身上,治疗效果颇佳。与醋酸甲羟孕酮作用原理类似的另一种药物――醋酸环丙孕酮,在欧洲和加拿大大受追捧。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其他用于“化学阉割”的药物崭露头角,比如抗雄激素药物氟他米特、尼鲁米特;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曲普瑞林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醋酸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不同的是,曲普瑞林会直接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使男性性欲下降,而服用戈舍瑞林等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类药物,性激素会迅速升高,然后慢慢下降,3周后降至最低,最终让男人暂时丧失“性致”。
1981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刊载了一项有关醋酸甲羟孕酮治疗48名性侵犯者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治疗期间,他们对怪异性行为的欲望和性幻想次数大大减少,即便治疗停止,这些人的行为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人员据此建议,结合醋酸甲羟孕酮注射与心理咨询的办法治疗性侵者。目前,醋酸甲羟孕酮已成为美国最常用的“化学阉割”药物。
当然,“化学阉割”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它会使男人变胖,骨密度流失。长期接受这一疗法的人容易患心脏病和骨质疏松。另外,男人可能因此在外形上“女性化”,体毛逐渐褪去,乳房逐渐胀大。不过一旦停止药物注射,男性的性功能会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