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20岁,18岁,16岁……见诸报端的未婚妈妈年纪越来越小,不断冲击着市民的心理承受底线。在宁波,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况到底怎么样?昨日,一份来自宁波市计生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2008年,宁波市4家市级公立医院里,10―24岁青少年的流产数高达22196人次,占总流产人数的35.02%。
在新闻的最后,该调研报告提出这样的质疑:一边是性开放,一边却是性知识匮乏,这种貌似“悖论”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新闻中,就能找到这样实际案例。《扬子晚报》曾报道,南京一20岁技校女生因偷吃禁果怀孕,生下一女婴,曾误以为只是“发胖”。她说自己只和一男子发生过一次性关系,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会怀孕。能够顺产下一名女婴,之前怀孕的征兆无论从体型上还是生理上,必然都是巨大的。作为技校学生的小徐居然一点都没有察觉,能说与我们学校的性教育无关?
当然,咱也不能说学校就完全没有“性教育”。比如第五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活动,继之前成功走进大学城之后,随后首度进入中学校园。往年广州的性文化节让不少大人都面红耳赤,而这次偏偏要走进中学校园,我们教育者的开放程度令人乍舌。
这是“开放派”的,也有“保守派”的。去年,广西宜州市一中出台《男女同学交往若干规定》,要求“男女同学(包括学生干部)商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须在教室、走廊等灯光明亮的地方。当教室、走廊等交谈地方无其他人在场时,不能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此规定一出,引来学生议论纷纷。这难道就是学校书上一套、书下另一套的性教育吗?
从这些新闻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在学生性教育问题上很多教育者存在两个极端,尽管他们似乎都是为学生好。“开放派”认为,青少年性生理、心理成熟较过去提前,对中学生开展性教育势在必行,届时“会带一些中学生需要的性科学知识进学校”。而“保守派”则觉得,学校的规定是为了阻止男女学生交往过频过密,提醒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在这些大人们相互“打架”的性教育观念下,有没有人考虑过孩子们的真实感受?
其实说到底,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忌一意孤行,而要多蹲下来和他们对话。不要太拘谨,也不要太开放,只有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地教给他们有关与异性相处和性的知识,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否则,过于收敛会人心惶惶,过于张扬则成拔苗助长了。如今,连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性教育,都显得杂乱无章,成了很多人的试验品,我想问问这样的性教育到底要拿孩子们开涮到何时?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