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刚刚公布的1月份CPI数据,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5.7%,油脂价格上涨37.1%。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08年1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上升98.2%、24.6%、79.1%、20.2%。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的“高歌猛进”,国内粮价至多只能以“小步快跑”来形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少专家认为,这是由于中国谷物的进出口量,对于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而言份额很小,而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不可能出现粮食短缺,主要依靠自给的中国粮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性向来很弱,受其影响自然有限。
此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丁声俊研究员指出,近年来,与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和储备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供求平衡,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充裕,粮价也仅是温和性、结构性上升。从2004年到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分别为46946.9万吨、48402.2万吨、49749.9万吨和50150.0万吨,连续4年稳定增长。
与粮食增产相适应,国家粮食储备连续增加。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数量,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3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与此同时,中国一直保持95%以上的高粮食自给率。
他还指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净出口谷物285万吨。2007年1~11月份,净出口770万吨。2007年12月份,中国净出口小麦粉13.35万吨,折合小麦原粮14.83万吨。
“出口多,进口少,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国际粮价再高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大不了我们不进口了。”尚强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