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涨中国不慌
[ 2008-02-28 10:12 ]

一些传统的粮食净出口国正在变成粮食进口国。在世界最大的粮仓之一潘帕斯草原,人们一直坚信,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面包、玉米、大豆、牛肉,都是上帝赐给阿根廷人的礼物,从古至今,他们很少为口腹问题发过愁。这一信念正受到现实的冲击。1月18日,阿根廷政府宣布,为保证国内供应,考虑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的出口关税。去年11月,阿根廷已经大幅提高了粮食的出口关税,并且对牛肉实行出口数量限制。但是两个月后发现,国内供应仍然紧缺,必须再次调整政策。

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小麦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在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连续两年的干旱严重影响了产量,今后该国很可能要从国外进口饲料和粮食。另外,地区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欧盟,今年也因大雨不断,影响了粮食生产。

在粮食生产因气候干旱而减产的同时,需求方面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膳食结构。随着人们饭桌上出现更多肉类、蛋类和奶制品,以谷物为原材料的饲料需求增加。这加剧了原来就有的供不应求,令谷物价格进一步上涨,同时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

生物燃料与人抢粮食

“能源价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尚强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同2004年相比,石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倍,因此美国开始大规模实施生物燃料计划。甚至美国新的能源法案还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大幅攀升。”

根据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新能源法案还鼓励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其中燃料乙醇占1/3以上,另外是生物柴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世界粮食总产量的提升。美国和欧盟甚至出现了‘休耕’。结果从2004年开始,世界粮食的库存消费比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美国的生物燃料计划则加剧了这种状况。”

尚强民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2005~2006年度,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玉米为4000多万吨,而2007~2008年度已达8000多万吨。“增长惊人啊,如果把这4000多万吨粮食投放到国际市场,那国际粮价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高。”他感慨到,“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国内消费量的大增就意味着出口量必然要下降。”

尚强民还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美国从事玉米制乙醇的生物燃料计划,不仅使得玉米价格上扬,也影响到大豆等油料作物的价格。“因为原来许多种植大豆的耕地都用来种植玉米了。这样一来,大豆的产量就下降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7~2008年度的大豆产量,比2006~2007年度一下子减少了1641万吨,所以价格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欧盟计划到2010年使成员国使用生物燃料的车辆比例提高到5.75%。而目前,欧盟已有60%的油菜籽用于生产燃料。

针对这样一种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不无担心地说:“如果扩大使用生物燃料的情况持续下去,以粮食作为燃料来源可能会对粮食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也有专家指出,高油价还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粮价的上涨。就生产成本而言,高油价是粮食涨价的“始作俑者”。因为石油涨价,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加工、运输费用都会提高,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全球粮食运输费用上涨幅度超过80%。

货币原因火上浇油

“首屈一指的是货币原因,”针对本刊记者的提问,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的回答开门见山,“次贷危机使得大量资金失去了房地产这个重要的流入市场,并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防止状况进一步恶化并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也是动荡不断,因此大量注资‘走投无路’,只能投奔商品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重要成员’,粮食的价格被抬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就解释了除了粮食以外,为什么包括石油、矿产资源在内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去年都出现了大幅上涨。”丁一凡进一步谈到。

“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压力不能忽视。”尚强民指出,“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自然就得上涨。”

“供求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紧张程度并不支持如此高的价格。”丁一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许多数据都已经说明,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重。然而,受利益驱使,使得这种并不严重的紧张关系吸引了大量游资,抬高了价格,从而放大了‘紧张效应’,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十分紧张的假象。反过来,这种假象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进一步抬高了价格。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也使粮食价格上涨到如今的地步。”

中国何以应对自如

“同比看虽然有所增加,但环比的话,1月份的粮食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当本刊记者提到刚刚公布的2008年1月份CPI时,尚强民回答道:“实际上,去年一年国际粮价虽然涨幅较大,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