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中国式“商业怪胎”:超市进场费存在合理|住院婴儿减压新法:戴耳机听古典音乐|英公主婚礼帽走红网络 竞拍价不断攀高|
评论>时政评论
萨科齐将把法国带向何方
2007-05-07 18:22:08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法国总统选举结果北京时间5月7日凌晨2时左右公布,代表保守势力的现任内政部长、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主席尼古拉·萨科齐以53%的支持率赢得大选。

52岁的萨科齐能够战胜社会党女候选人罗雅尔而胜出,当然不仅仅在于他那充满阳刚、活力的形象、不乏性感的眼神和充满磁性的声音,更在于他政治生涯以及竞选中展现出的果决强硬的作风、勇于改革的精神,特别是作为希拉克时代终结者的崭新姿态。

作为希拉克一手提携的青年政治才俊,萨科齐却敢于在1995年大选中倒戈。在2002年回归希拉克阵营后,他依然敢于对被舆论称为其“政治岳父”的希拉克说不。他愈挫愈勇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决心,以及不断飙升的人气,不仅仅挫败了党内的诸多竞争对手,更让对他爱恨交加的希拉克不得不放弃竞选连任的计划,最后向他表示支持。

萨科齐不仅敢于向媒体暴露自己的勃勃野心,还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许多同希拉克针锋相对的改革措施,并通过在内阁部长任上表现出的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效率,向法国民众展示其非凡的决心和能力。

所有这些,为萨科齐在法国民众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许多人称其为“法国政坛自戴高乐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也有人将他比作拿破仑,因为他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与众不同。

称希拉克是“求无为”而自己是“求变”的萨科齐,将在哪些方面改变法国呢?

萨科齐首先需要在内政方面变革和作为,让身陷困境的法国从经济低迷中走出来。法国是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欧洲主要经济体中,其经济增长率却是最低的,国家支出占了GDP的一半,公共债务快速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过去25年中,法国的人均GDP从世界第7位跌落到第17位。

萨科齐公开赞赏美国模式,也对英国的经济复兴充满热情。他准备对迄今为止无人敢碰的一系列问题发动立法闪电战,这些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自由化、降低企业和个人税收、调整公共养老金体系。

不过,萨科齐将要直面的这些内政改革,都是法国长期沿袭、积重难返的积弊,从密特朗到希拉克都曾想通过改革而有所作为,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萨科齐能否打破坚冰而让改革成功,恐怕还须拭目以待。

在外交上,萨科齐将一改希拉克对美国敬而远之甚至大唱反调的做法,在继续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全力促进法美关系的改善,推动美欧关系的协调改进。被称为亲美派的萨科齐在胜选演说中表示,他坚信大欧洲建设事业将继续深入,而美国完全可以相信两国之间的友谊。“我想对法国的欧洲盟友们说,欧洲是我一生的归宿,今夜法国是欧洲最坚定的后盾。”

美国总统布什在第一时间向萨科齐致电祝贺,白宫发言人也高调做出反应,这一罕见的政治举动,也为萨科齐将来的外交走向作了一个醒目的注脚。

在对华政策方面,萨科齐将与前任有所不同,但相信不会彻底改弦更张。希拉克执政时期,中法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走向深化,双边关系处于近年来最好时期。萨科齐强调改善美法关系和加强美欧联合,势必在政治上对中法关系有所影响,在人权和民主问题,特别是对华军售禁令解除,以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可能会出现若干杂音。

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萨科齐对中法经济关系有着清醒认识,一心想改变法国内政窘境的他,不可能无视中国崛起带来的无限机会,相信会理性应对包括经贸摩擦等现实问题;二是此前他曾多次访华,与中国官方有着密切接触和良好沟通,诸如聘请华裔作竞选顾问、主动亲近华人华侨、首开中文竞选网站等举动,都表明萨科齐对中国的特殊情感倾向。

所有这些,都应是未来中法关系平稳前进的重要背景与动力。(来源:中国网/张智新)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火山炙热熔岩犹如美丽烟花
摄影师塞伦森冒生命危险亲临正在喷发的火山边缘拍摄下美得令人窒息的照片 >> 详细

论坛
男女明星与校花的关系
男明星与校花什么关系?她是他老婆啊!女明星与校花的关系?她本人就是校花啊!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