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扫雷专家手拉手走过亲手扫清的雷场

[ 2006-04-14 10:06 ]

 

 

·“他是一个不知辛苦的人!”——厄立特里亚学员队翻译格罗麦

2002年11月12日,陈代荣组织厄立特里亚学员在骄阳下进行示范扫雷时,学员队翻译格罗麦着急地说道:“陈中校,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你们在排雷时能不能不伤害这些树?”

陈代荣顺着格罗麦的目光看过去,只见雷场中央孤零零地僵立着几棵不知名的小树。

“这些小树已经生长了近20年了。这里严重缺水,能活下来,已经非常不易了!”格罗麦急切地看着陈代荣。

陈代荣痛快地说:“请放心,我们保证不伤小树一片叶子!”看着格罗麦远去的背影,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要保证小树不受伤害,只能放弃爆破作业。但是,这片雷区足足有两万多平米,如果单纯用原来的手工搜排法作业,势必影响扫雷速度。那一夜,陈代荣房间的灯一直亮到天亮。

经过一夜的思索,陈代荣终于想出了“人工分标段搜排法”:他把队员每三人分成一组,根据地雷最大杀伤半径,每组间距25米,一字排开向前搜排,作业完毕后统一向一个方向移位。这样对进度没造成多大影响,也避免了同时作业时可能造成的误伤,但却加重了劳动强度。他带着队员冒着45℃左右的高温,穿着19公斤重的扫雷防护服,弓着背,弯着腰,在雷场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不仅如此,陈代荣还要随时眼观各组作业,耳听报警器,只要一听到“报警声”,便要立即靠上前排险。遇到“险情雷”,大多是他亲自排除。一天下来,他累得连腰都伸不直了。一次,他有些不舒服,战友们劝他休息,他还是依然坚持上雷场。由于出汗多,疲劳过度、身体虚脱,陈代荣晕倒在了雷场。醒来后,他便跳下担架又进雷场,医生拦也拦不住。

看到陈代荣劳累的样子,格罗麦感叹道:“我与意大利人合作过,与美国人一起工作过,和中国人共事还是第一次。在我看来,中国人是真正干活的人。从陈中校身上,我发现他是一个不知辛苦的人!”
Page: 123456

 

一周新闻回顾